跳到主要內容
财政司司长

司长随笔

预算案的咨询

日前我出席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特别会议,汇报香港整体经济的最新状况,并就下年度财政预算案咨询议员的意见。这是完善选举制度后、新一届立法会议员就职后,我首次跟议员们正式在议会上互动,理性的讨论环境,令行政立法的良性互动与意见交流更为全面。议员在会议上提出的关注范围广泛,包括防控疫情、利民纾困措施、公共财政状况、本港产业及经济发展等。

我也不妨在此简单概括一些要点。经济方面,受惠于出口表现强劲,本地疫情大致稳定受控,内需动力持续恢复,加上电子消费券发放令私人消费开支录得可观增长,而私人投资亦显著增长,这些因素支持去年经济增长可达6.4%,结束了之前两年的衰退走势,失业率亦持续回落至4.1%。

财政方面,在即将完结的2021-22财政年度,财政赤字原估计为1,016亿元,如果扣除发债、房屋储备金及未来基金投资回报的回拨等因素,则赤字更高达1,800亿元。不过,受惠于经济稳步复苏,加上市场对楼市前景偏向正面,卖地收入及发展商补地价的金额远高于预期,而楼市及股市交投畅旺亦令物业及股票印花税收入比预期理想,这些收入都大幅度缓和了今年度的赤字压力。

然而,持续反复的疫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对整体经济、社会和民生带来了磨人意志的压力。我们要全力做好防疫控疫的工作,也力求善用公共资源,在疫情下为市民纾困、为中小企提供支持。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面对着外围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有必要继续恪守审慎理财、应使则使的原则,并且保留一定的财政实力,以确保我们的金融稳定,并应付已知和未知的情况和需要。特别是香港作为全开放型的细小经济体,须警惕外围市场通胀升温对本港市场的潜在风险和影响,包括加息风险、资金流逆转及资产价格波动等。

我们既要「安内」,也要「防外」,尽力平衡各个环节,才能创造稳定发展的有利环境。目前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为新一份的财政预算案带来了不少限制和挑战。在过去两个月举行的咨询会中,不同界别的代表或持份者提出了他们的观察和不同的建议。这些建议需要获得政策支持,或突破执行上的限制,才有机会推行。我们都将相关的提议带回相关的政策局考虑和审视,冀能达致「政策可行、资源跟上」。

过去几年的经验让我们体会到,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人对解决问题的进路却可以非常不同,很多时候未必能达到一致共识。我们只能多作解说,在寻求大多数市民支持的同时,也希望持不同意见的朋友能理解。做决定后,我们会尽一切力量将事情做好,用结果争取大家的认同。

就以去年在财政预算案推出的电子消费券为例,公布之时社会上也曾提出一些质疑和批评。然而,感谢团队的努力、储值支付工具营运商和一众商户的配合和推出优惠,还有市民大众一起参与使用,透过多方同心合力办好事情。其成效也反映在对经济的提振和电子支付的更广泛应用。初步统计,计划开展以来,四家电子支付工具营运商合共新增了约470万个个人帐户,以及约9万6千个商业帐户,电子支付交易量亦显著上升。

在近月的咨询会中,不少朋友建议下一份财政预算案,继续派发电子消费券,但也同时存在反对声音,认为涉及金额庞大,应该将公共资源更具针对性地运用;也有人认为疫情下大家减少外出消费,令消费券作用有限。

此外,也有持份者希望预算案延续过去被称作「派糖」的一次过纾困措施;但也有意见认为退税、退差饷等措施只惠及收入较高、拥有资产的一群,或许会做成另类不平均。

另一方面,任何纾困措施一旦「力求精准」聚焦某群目标受众,便容易因「差异待遇」而引起反弹。相反,如果措施做到「普遍受惠」,却也有机会被视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不足。如果能在大家都比较接受的范围内争取较理想效果,需要更好的平衡、更好的解说,也需要大家的谅解。

今年经济展望基调不俗,最大的变数和障碍是困扰了我们两年的新冠疫情的变化。我们必须合力,全面配合防疫控疫的工作,力求达致动态清零的目标,创造恢复与内地通关的有利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在安全环境下,让经济有最大程度的恢复,也让市民生活与出行免受疫情的干扰。

2022年1月16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