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Financial Secretary

Blogs of former Financial Secretary

持家之道

星期三,我發表了本屆政府的第一份《預算案》後,引起了不少討論。有些政界、學界、報界朋友認為我只著重沒有長遠效益的非經常開支,沒有盡力增加經常開支,因此批評《預算案》沒有遠見和長遠承擔。我歡迎這些善意的批評,但也希望可以與他們商榷,以事論事。

首先,今年的經常性開支增加了約276億(10.5%),其中社會福利開支增加130億丶醫療增加27億丶教育増加23億。這些增撥的經常性資源,將持續地改善多方面的公共服務。此外,在財政封套制度推行後,政策局和部門也會不時檢討其範疇內的服務,取消低效益的服務,把節省的資源用於高效益的服務。

第二,非經常性開支也絕非沒有長遠效益。今年非經常性開支預算有1,487億元,佔總開支約三分之一,包括基礎建設(700億元)及一次性注資僱員再培訓局(150億元)、關愛基金(150億元) 、語文基金(50億元)、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50億元)等等。基建開支用於修橋築路、興建學校、醫院等等,相信沒有人會認為只有短期效益。一次性的注資,讓相關機構有更穩定的長期財政資源,有利它們可以作較長遠規劃,提供更有連貫性的服務。所以,我不認同這份《預算案》沒有長遠承擔。

經常開支增長速度大幅超過政府收入

也許這些朋友主要是針對330億的短期紓困措施(只相當於總開支的7.5%),認為這是「燒煙花」,只有剎那間的光輝,應該把這些資源投入在其他更有長遠效益的地方。有些朋友以為我不懂善用盈餘,隨便地重復以往的措施。

有些建議籠統地認為,應把資源改為用於教育丶醫療、長者福利等政策範疇。但是他們不明白政策局制訂新政策時,必須想得透徹,顧及配套,針對性地投放資源。例如,勞工及福利局的同事注意到安老院舍護理人手不足,將會成為服務供應的樽頸,所以局方建議增加培訓護理人員的資源。我完全同意同事的建議,並在資源上全面配合。另一些朋友建議投放資源在一些具體項目,如退休保障、十五年免費教育等。這些項目正由相關的政策局和委員會進行硏究,不是未有社會共識丶便是政策上仍未想通。當這些政策明確後,我會在未來在《預算案》中提供適當的資源配合。

有朋友建議我應該放棄「政策主導丶資源配合」的思維,改為資源帶動政策。他們以為如果政策局知道來年沒有新資源,便不會提出新政策,所以先向政策局提供資源,政策局自然會提出新政策。這種想法是危險的。其實,正如我在上文提及,政策局和部門會檢討其範疇內的服務,零活調配資源,不是沒有新資源,便不提新政策、不推新服務,否則公共服務的成本效益將會越來越低。

其實,批評短期紓困措施的朋友,往往忽略了宏觀經濟的考慮。現時,外圍經濟仍然不穩,美國復甦步伐仍然緩慢、歐洲仍未走出衰退的光景,香港經濟只能維持低增長。在這個環境下,擴張性的政府開支預算可以提振經濟,維持經濟動力,保障就業。與其他開支項目不同,短期紓困措施,可以直接令大多數市民手上多點現金,提高他們的消費力,有助維持消費信心,是經濟提振組合中重要的部份。

總的來說,《預算案》要顧及各方面對資源的需求,但不能代替政策局制訂政策;《預算案》要注意長遠公共財政的承擔能力,但也要照顧市民和經濟的短期需要。

March 3,2013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