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财政司司长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持家之道

星期三,我发表了本届政府的第一份《预算案》后,引起了不少讨论。有些政界、学界、报界朋友认为我只着重没有长远效益的非经常开支,没有尽力增加经常开支,因此批评《预算案》没有远见和长远承担。我欢迎这些善意的批评,但也希望可以与他们商榷,以事论事。

首先,今年的经常性开支增加了约276亿(10.5%),其中社会福利开支增加130亿丶医疗增加27亿丶教育増加23亿。这些增拨的经常性资源,将持续地改善多方面的公共服务。此外,在财政封套制度推行后,政策局和部门也会不时检讨其范畴内的服务,取消低效益的服务,把节省的资源用于高效益的服务。

第二,非经常性开支也绝非没有长远效益。今年非经常性开支预算有1,487亿元,占总开支约三分之一,包括基础建设(700亿元)及一次性注资雇员再培训局(150亿元)、关爱基金(150亿元) 、语文基金(50亿元)、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50亿元)等等。基建开支用于修桥筑路、兴建学校、医院等等,相信没有人会认为只有短期效益。一次性的注资,让相关机构有更稳定的长期财政资源,有利它们可以作较长远规划,提供更有连贯性的服务。所以,我不认同这份《预算案》没有长远承担。

经常开支增长速度大幅超过政府收入

也许这些朋友主要是针对330亿的短期纾困措施(只相当于总开支的7.5%),认为这是「烧烟花」,只有刹那间的光辉,应该把这些资源投入在其他更有长远效益的地方。有些朋友以为我不懂善用盈余,随便地重复以往的措施。

有些建议笼统地认为,应把资源改为用于教育丶医疗、长者福利等政策范畴。但是他们不明白政策局制订新政策时,必须想得透彻,顾及配套,针对性地投放资源。例如,劳工及福利局的同事注意到安老院舍护理人手不足,将会成为服务供应的樽颈,所以局方建议增加培训护理人员的资源。我完全同意同事的建议,并在资源上全面配合。另一些朋友建议投放资源在一些具体项目,如退休保障、十五年免费教育等。这些项目正由相关的政策局和委员会进行硏究,不是未有社会共识丶便是政策上仍未想通。当这些政策明确后,我会在未来在《预算案》中提供适当的资源配合。

有朋友建议我应该放弃「政策主导丶资源配合」的思维,改为资源带动政策。他们以为如果政策局知道来年没有新资源,便不会提出新政策,所以先向政策局提供资源,政策局自然会提出新政策。这种想法是危险的。其实,正如我在上文提及,政策局和部门会检讨其范畴内的服务,零活调配资源,不是没有新资源,便不提新政策、不推新服务,否则公共服务的成本效益将会越来越低。

其实,批评短期纾困措施的朋友,往往忽略了宏观经济的考虑。现时,外围经济仍然不稳,美国复苏步伐仍然缓慢、欧洲仍未走出衰退的光景,香港经济只能维持低增长。在这个环境下,扩张性的政府开支预算可以提振经济,维持经济动力,保障就业。与其他开支项目不同,短期纾困措施,可以直接令大多数市民手上多点现金,提高他们的消费力,有助维持消费信心,是经济提振组合中重要的部份。

总的来说,《预算案》要顾及各方面对资源的需求,但不能代替政策局制订政策;《预算案》要注意长远公共财政的承担能力,但也要照顾市民和经济的短期需要。

2013年3月3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