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财政司司长

司长随笔

赤字预算

正当特区政府及社会全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经济寒冬正成为同样迫切的挑战。为遏止疫情蔓延,市民现时避免外出及聚会,这却同时减少了消费及经济活动,令不少企业的业务面对断崖式的萎缩。上星期相继传出有更多的企业要求员工放无薪假期、减薪、裁员、甚至倒闭的消息。也有不少零售商坦言,生意太淡薄,开门营业蚀得更多,故即使纳空租也得暂时把店铺关闭。资金周转困难,成为中小企业现在最大的痛点。而即使是大企业,对前景也非常审慎,大家现在部署的都是如何能减少开支,希望能捱过这个也许并非一时半刻的经济寒冬。

正如我上周指出,今次疫情对本港经济实质影响颇大,程度可能高于2003年时沙士对经济的打击。受影响的已不再局限在零售、饮食或旅游相关的行业,这种「海啸式」的冲击,可能令失业率急速恶化。

行政长官日前公布了逾250亿元的「防疫抗疫基金」,希望加强全城防疫工作的同时,支援在疫情下受重创的界别和行业,避免出现大规模的企业倒闭或裁员潮。

在加强防疫方面,为确保口罩及其他个人防疫物品供应能到位,政府在继续积极全球采购口罩的同时,亦会资助私营企业建立本地的口罩生产线,以及资助研发和生产可重用的口罩。另外,政府亦会额外拨款47亿元予医院管理局,以确保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应对抗疫工作。在支援受疫情直接冲击的行业方面,多个行业的企业会获发放一次性的津贴,涵盖旅行社、持牌食肆、零售商户、持牌小贩等。而同样受疫情打击的会展业、文化艺术、创科,以至幼稚园和幼儿中心,以及前线清洁工人等,亦会获得支援。

我留意到有评论指,去年下旬推出的四轮纾困措施、行政长官上月公布总值100亿元的十项民生政策新措施,以至日前涉及二百多亿的防疫抗疫基金,大大增加了政府的支出,质疑长远而言香港在财政上是否能够承担。的确,新一个财政年度(2020/21年度)的预计财政赤字,以金额计,可能是历来最高。背后的主因,除了是推出逆周期纾困措施支撑经济,也因政府近10年 的经常性开支持续大幅增加,以及经济转弱令政府来自税收和土地的收入显著减少。事实上,回归至今,政府开支平均按年增速持续高于收入的增速。然而,过去一段日子政府加大开支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提升服务(例如社福)或加大对社会多方面的投资,属需要的「追落后」工作。至于往后开支增加的力度,须视乎政府长远的财政承担能力,即须与收入的增加相对应。

过去数年,为了提升各项公共服务,政府的经常性开支大增。
近年在各项公共服务中,社福和卫生方面的经常性开支增幅尤为显著。

由于外围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疫情对内地的经济影响仍有待观察,本地除疫情外,又未完全走出去年社会事件的阴霾,令人不得不对短期的经济展望维持审慎的态度,财政赤字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具体数字在即将发表的预算案中,会详细交待。相信大家会关心特区政府的财政纪律是否符合基本法中要求的量入为出原则,以及国际评级机构对香港公共财政的看法。

解读财政赤字,须考虑的不单是赤字的幅度,或数字相等于生产总值的比例,同样重要的是检视赤字的成因。例如支出的性质,是必须的经营开支还是可加可减的「派糖」措施;是年复年的经常开支还是一次性开支、或特殊情况下的额外特别开支;开支的弹性如何、可压缩的空间有多大;某项开支的增长趋向,例如会否随人口老年化而快速增大;又或某些支出其实属于投资。而收入方面,随着经济或市场情况而波动的幅度有多大;个别收入项目上调空间有多大,扩阔的空间又如何?这样从不同角度去剖析,才能更具体及准确地了解个别年度的财赤,和它所预视未来公共财政的情况。

过去约二十年,政府收入虽有增加,但增长幅度不及开支上的增幅。
根据以往经验,政府收入往往跟随经济变化出现大幅波动。

特区政府现时的财政储备,容许政府近期可持续推出逆周期措施,以稳住就业,支撑经济。不过,为确保公共财政的稳定,未来在考虑新增的开支,尤其是经常性开支时,我们必须更注意财政上的可持续性,量入为出。另一方面,做好发展经济的工作,保持经济增长的动力、找寻新的增长点来增加政府收入以支撑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将继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此外,我们亦需努力突破各种窒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包括土地、人才及劳动力方面的短缺,为经济发展创造容量及更有利的条件。

2020年2月16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