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财政司司长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全力争胜

我和太太在2008年在北京观看奥运剑击赛事,现场气氛热烈,至今难忘。

全球瞩目的巴西里约奥运终于开锣,对我这些体育迷来说确是四年一度的头等大事,昨天早上我也在家中收看了奥运的开幕式。虽然今届奥运筹备过程中出现不少风波,但我相信这个充满浓郁森巴嘉年华色彩的开幕式绝对没有令大家失望。由来自南苏丹、埃塞俄比亚及刚果等地难民组成的队伍进场一刻更是令人动容,这一幕相信也会成为奥运历史上的一个经典画面。

奥运带给我不少美好的回忆,当中最难忘的肯定是八年前的北京奥运了。当年我有幸和太太到北京的「鸟巢」亲身参加了壮观的开幕式,也看了多场精采的比赛,为国家和香港的运动员打气。当时我们身处富有时代感的先进场馆,与来自各地的观众一起尽情呐喊,见证国家成功实现举办奥运的百年梦想,心情确实激动。我偶尔重读这趟京奥之旅的网志,彷佛仍然感受到当年八月京城以至香港的炽热气氛。

对于观众来说,奥运是目不暇给的盛事;对运动员来说,参与奥运更是一生人最难能可贵的机会。今年里约奥运香港共派出38名运动员出战9个体育项目,包括单车、田径、羽毛球、乒乓球、高尔夫球、游泳、剑击、赛艇和滑浪风帆。当中包括大家熟悉的「牛下女车神」李慧诗和「黑妹」叶姵延,也有第一次参赛的羽毛球新星伍家朗、第一位香港奥运跳远代表陈铭泰和第一位高尔夫球选手陈芷澄;还有退役前最后一次参赛的连宝香和陈振兴。他们全部都经历了长年累月的艰苦训练和无数的比赛,才能取得奥运的比赛资格,当中的辛酸和付出的汗水和心血,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我在数年前的财政预算案中宣布成立70亿元的「精英运动员发展基金」,为运动员提供更全面的支援。自基金成立以来,香港全职运动员数量已上升六成,近年在国际赛事的成绩也不断进步。在他们成功的背后,一班教练、领队、医疗团队和工作人员当然也功不可没。

香港体育学院(体院)一直肩负起培育体育精英的重责,院方更特别为奥运成立了专责小组,协助香港运动员争取佳绩。体院的团队应用了体育科学,透过录像、测力及环境监控系统,记录运动员的技术和体能数据。风帆、赛艇和单车等队伍也派出先头部队,到里约的场地「探风试水」,视察比赛场地和环境。掌握了这些资料,体院团队就可以针对个别参赛选手的情况,精细地制订不同的战术和部署。其实运动员的备战工夫和我们平日应对财政周期和维持金融系统稳定的工作也有几分类似,都是要靠平日不断收集和分析数据,然后因应不同情境设计多个预案,再测试这些预案的效果,并透过回馈不断改良部署。

在奥运这样高水平的赛事中,一个百分点的体能差异都可能是胜负关键。体院为每位奥运选手安排特订的体适能训练,又会安排营养师因应每位选手在里奥的比赛日程,编订不同的进食计划和时间表,协助他们维持最佳状态和充足的体能应付比赛。以我熟悉的剑击为例,由于运动员须穿上全套的保护衣、面罩及手套,相比其他运动员更容易因过度流汗而出现缺水的情况,这就会妨碍体温调节,加剧疲劳,甚至引起抽筋,影响他们的集中力、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由于剑击赛事节奏快速,运动员必须时刻保持力量和高度集中,以盘算和执行下一波的攻势,因此几位里奥剑击选手平日的训练也包括如何在每节赛事之间争取补充适量的水份。体院的营养师也会特别为他们度身订造一套补充水份的恢复方案,例如在早餐、正餐及小食均须配备饮品。团队亦要密切监察运动员训练前后的体重变化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否则可能已反映身体补充水份不足。

密集训练和比赛过后的恢复和伤患治理亦同样重要。体院的运动医疗和训练专家会根据个别运动员的生理特质和比赛需要,安排由物理治疗师、中医师和按摩师等组成的团队支援每位选手,制订适合的治疗方案。我几年前也到过体院参观,当时院方就曾向我详细介绍如何利用高氧高压仓,协助运动员恢复。除了体能和技术,强大的心理质素往往能令运动员扭转败局。体院也安排了运动心理学家支援运动员,协助他们纾缓压力,并且在不同的处境下沉着应战,改善临场发挥。

我衷心祝愿香港运动员在里约奥运的赛场上,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争取佳绩。全港市民都以你们为荣,为你们打气!

2016年8月7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