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财政司司长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再读《源泉》(The Fountainhead)

美国邮政在1999年曾经推出纪念《源泉》作者Ayn Rand的邮票。

昨日,我出席了香港大学建筑学院一个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以已故港大建筑学院院长黎锦超教授(Professor Eric Lye)命名,纪念这位建筑界及教育界的翘楚。黎教授是我认识多年的朋友,他亦是我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一位学长的丈夫,我们过去不时在MIT的旧生聚会碰面,话题总离不开建筑和城市规划。

撰写昨日的发言稿时,我有机会重温一下当年所学、老师的教导和读过的书,自然而然,又想起一本曾经深深影响过我、内容围绕建筑师的长篇小说—美籍俄裔女作家Ayn Rand于1943年发表的的经典作品《源泉》(The Fountainhead)。

Ayn Rand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她除了写作,也编舞台剧,更是上世纪美国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右翼代表人物之一,而我主要是透过两本长篇小说认识这位「奇女子」。《源泉》和她的另一经典作品《巨人耸肩》(Atlas Shrugged),我不时都会拿来翻看。今年暑假我到美国旅行探亲时,就趁空闲重读它们一些章节。

金像男星加利谷巴(右),在电影版《源泉》中饰演主角Howard Roark。

《源泉》的故事围绕男主角Howard Roark的成长经历:Roark因拒绝因循建筑学院的保守传统,未毕业就被踢出校。加入建筑界后,因为坚持自己的个人风格,被拥护古典和传统的同业排挤,亦遭受评论界攻击,直至后来创新风格得到一些人赏识,才逐渐为主流接受;和他对比的配角Peter Keating,是Roark的同学,因为擅长奉承,懂得迎合主流,建造迎合传统,但不注重原创的作品,在业界一直扶摇直上,成为大建筑师楼的合伙人,但后来他的设计逐渐为社会唾弃,私下请求Roark出手协助,但却又擅自修改对方的图则。Roark为求保留自己作品的纯正,竟然用炸药将大楼炸毁,最后被告上法庭,在庭上展开一场有关原创精神与随波逐流的价值辩论……

今天回看这些桥段,或许会觉得老土甚至夸张失实,但当中提出的价值问题,我认为却是历久常新的。作为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倡导者,Ayn Rand将故事主人翁设定为建筑师,兼且是专门兴建地标式摩天大厦的建筑师,当中的意图和对人生的比喻几乎是「画公仔画出肠」,而故事的核心问题:到底人应该通过个人的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还是应该放低自己,迎合主流,满足身边人的期望,小说的原名Second Handers(可译为《二手人生》),作者其实已将她的答案写在前头。

Ayn Rand的很多言论,不单止在她的世代曾经引发过激烈辩论,即使到今天,在学术界和文学界仍然是争议不息,她不少主张更被一些极端份子曲解。我并不完全认同Ayn Rand的世界观,但当中一些很基本的信念,例如理性和客观的重要性;对个人内在潜能的肯定;人毋须假手于人,应当为自己负责;人毋须为成全他人而牺牲自己,亦不应要求他人为自己牺牲;个人应靠自身努力,实践个人价值等等,我认为于今时今日,仍然有其参考价值。

黎锦超教授是否认同Ayn Rand的主张,我们曾经就这课题讨论过,但总是没有结论,所以对于他的立场,我亦不得而知,但在我认识之中,他和Howard Roark的确有几分相像,都是现代世界中高举人类价值的Renaissance Man,我很荣幸昨日有机会到港大出席纪念他的研讨会。

若你对《源泉》这故事有兴趣,但又怕小说太长,可以翻看1949年的同名电影,电影由加利谷巴扮演Howard Roark,有这名俊男扮演浪子建筑师,难怪Roark这个虚构角色,竟会成为后世建筑界的偶像级人物。但我也要事先声明,这套黑白片全长近两小时,而且开首部份颇为沉闷,欣赏前要有心理准备。

2013年10月27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