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財政司司長

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再讀《源泉》(The Fountainhead)

美國郵政在1999年曾經推出紀念《源泉》作者Ayn Rand的郵票。

昨日,我出席了香港大學建築學院一個學術研討會,研討會以已故港大建築學院院長黎錦超教授(Professor Eric Lye)命名,紀念這位建築界及教育界的翹楚。黎教授是我認識多年的朋友,他亦是我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築系一位學長的丈夫,我們過去不時在MIT的舊生聚會碰面,話題總離不開建築和城市規劃。

撰寫昨日的發言稿時,我有機會重溫一下當年所學、老師的教導和讀過的書,自然而然,又想起一本曾經深深影響過我、內容圍繞建築師的長篇小說—美籍俄裔女作家Ayn Rand於1943年發表的的經典作品《源泉》(The Fountainhead)。

Ayn Rand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她除了寫作,也編舞台劇,更是上世紀美國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右翼代表人物之一,而我主要是透過兩本長篇小說認識這位「奇女子」。《源泉》和她的另一經典作品《巨人聳肩》(Atlas Shrugged),我不時都會拿來翻看。今年暑假我到美國旅行探親時,就趁空閒重讀它們一些章節。

金像男星加利谷巴(右),在電影版《源泉》中飾演主角Howard Roark。

《源泉》的故事圍繞男主角Howard Roark的成長經歷:Roark因拒絕因循建築學院的保守傳統,未畢業就被踢出校。加入建築界後,因為堅持自己的個人風格,被擁護古典和傳統的同業排擠,亦遭受評論界攻擊,直至後來創新風格得到一些人賞識,才逐漸為主流接受;和他對比的配角Peter Keating,是Roark的同學,因為擅長奉承,懂得迎合主流,建造迎合傳統,但不注重原創的作品,在業界一直扶搖直上,成為大建築師樓的合夥人,但後來他的設計逐漸為社會唾棄,私下請求Roark出手協助,但卻又擅自修改對方的圖則。Roark為求保留自己作品的純正,竟然用炸藥將大樓炸毀,最後被告上法庭,在庭上展開一場有關原創精神與隨波逐流的價值辯論……

今天回看這些橋段,或許會覺得老土甚至誇張失實,但當中提出的價值問題,我認為卻是歷久常新的。作為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倡導者,Ayn Rand將故事主人翁設定為建築師,兼且是專門興建地標式摩天大廈的建築師,當中的意圖和對人生的比喻幾乎是「畫公仔畫出腸」,而故事的核心問題:到底人應該通過個人的追求,實現自己的價值,還是應該放低自己,迎合主流,滿足身邊人的期望,小說的原名Second Handers(可譯為《二手人生》),作者其實已將她的答案寫在前頭。

Ayn Rand的很多言論,不單止在她的世代曾經引發過激烈辯論,即使到今天,在學術界和文學界仍然是爭議不息,她不少主張更被一些極端份子曲解。我並不完全認同Ayn Rand的世界觀,但當中一些很基本的信念,例如理性和客觀的重要性;對個人內在潛能的肯定;人毋須假手於人,應當為自己負責;人毋須為成全他人而犧牲自己,亦不應要求他人為自己犧牲;個人應靠自身努力,實踐個人價值等等,我認為於今時今日,仍然有其參考價值。

黎錦超教授是否認同Ayn Rand的主張,我們曾經就這課題討論過,但總是沒有結論,所以對於他的立場,我亦不得而知,但在我認識之中,他和Howard Roark的確有幾分相像,都是現代世界中高舉人類價值的Renaissance Man,我很榮幸昨日有機會到港大出席紀念他的研討會。

若你對《源泉》這故事有興趣,但又怕小說太長,可以翻看1949年的同名電影,電影由加利谷巴扮演Howard Roark,有這名俊男扮演浪子建築師,難怪Roark這個虛構角色,竟會成為後世建築界的偶像級人物。但我也要事先聲明,這套黑白片全長近兩小時,而且開首部份頗為沉悶,欣賞前要有心理準備。

2013年10月27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