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财政司司长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转变的背后

起动九龙东办事处外的桥底空间,经过简单的设计及装置后,变成了目前的「反转天桥底一号场」,为市民提供一个非正式的表演场地,举办音乐、文化及展览等各类活动。

两个星期的假期终于结束,明天就要返回政总上班,感谢同事在我放假期间代理我的工作。下星期就是九月,念中、小学的同学亦要重返校园了,大家要好好把握余下的时间准备开学,未做好暑期作业的,当然要急起直追!

上星期的网志,我介绍了九龙东近年在政府规划和市场推动下的转变,香港另一个商业核心地带逐渐成形。古今中外,市区转型(urban transformation)从来不是简单工作,既要配合未来社区的需要,又要照顾不同持份者的诉求,需要在不同意见之间寻求平衡,整个转型的时间可以长达十数年、甚至数十年,新旧共存是常态,需要妥善协调。

以「起动九龙东」计划范围内观塘及九龙湾一带的工厦为例,每一座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有的由单一业主拥有,有些业权分散;工厦的楼龄、保养质素、租户的业务和运作都不尽相同。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将所有工厦同一时拆掉,将它们重建成为写字楼,建造第二个中环,市场不可能一下子吸纳大量新落成的写字楼,而事实上工厦目前的使用率其实相当高,大厦内大量的经济活动,不容易即时找到其他落脚点。

有见及此,「起动九龙东」计划只为区内未来的发展提供灵活的框架性概念总纲,由工厦业主自行决定何时进行重建、改建或活化,因应转型的进度和需要去改善区内设施。在这个安排下,市场的供求调节机制,可以发挥最佳的效果。当市场预期写字楼供不应求导致租金上升,较高的回报会催化工厦转变为写字楼;相反,当写字楼需求下降,重建或活化工厦的步伐也会放慢。这种有机的演变速度或许较慢,但它的灵活性却更能切合市场上不断转变的需求。

所以,「起动九龙东」的发展策略是从大方向入手,采用富远见、相互协调的综合模式,促进启德发展区、观塘和九龙湾在内的九龙东转型为另一个具吸引力的核心商业区,以支持香港长远的经济发展。政府主导的建设,以加强市区「连系」和优化公共空间为主,包括改善对外的道路连接和公共交通服务,以及区内道路、行人路和公共空间网络。在执行上,由于要兼顾多方面的需要,同时要和不同持份者达到共识,「起动九龙东」办事处采用了一套整合规划、设计、执行、管理和社区参与等方面的综合策略,以「地方营造」(Place-Making)的手法,创造优质的公共空间以及改善行人环境,供市民享用,务求将九龙东打造为一个可让市民能舒适工作和悠闲消遣的地方。

既然要「营造」一个适宜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就不能只着重功能,而是要在规划、设计、公共空间管理等方面,都贯彻以人为本的概念,多层面地利用社区资源和潜力。办事处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地方营造者」角色推展各项措施,提供一站式利便公私营机构推展发展项目的服务,例如协助业主与部门协调,以促进九龙东的转型。根据地政总署的记录,截至今年6月,观塘及九龙湾共接获40宗整幢改装的申请,当中29宗已获批准,重建申请亦有5宗,其中4宗已获批准。

促进者以外,办事处另一个角色是督导区内的公共空间优化工作(Face-lifting),透过统一的设计概念打造社区品牌,提升昔日工业旧区的形象,我在上一篇网志提及的观塘海滨长廊第一期工程是一例,办事处亦计划优化骏业街游乐场,使整个范围于未来能够成为商贸区内的焦点公共空间,让在附近工作的市民,能够有一个宽敞的地方写意消闲。

由于经济转型,观塘区内的工厦近年聚集了一批从事文化、艺术及创意产业的朋友。就在起动九龙东办事处旁、观塘绕道桥底下的一片空间,经过简单的设计及装置后已成为现时的「反转天桥底一号场」,目的是将观塘绕道下被围封的都市空间重新释放予公众使用,为市民提供一个非正式的表演场地,供不同团体举办音乐、文化及展览等各类活动。办事处亦计划在未来兴建与一号场类似的天桥底场地,为商贸区注入文化活力。

在起动九龙东办事处对面的「九龙面粉厂」,至今仍然在运作,外面的传输设备经过翻新,成为了观塘海滨道一处景点。

「起动九龙东」的概念总纲计划,并不是一份刻板的发展蓝图,而是一个持续吸纳民意、不断优化的行动指南。与社区紧密联系,是Place-making 的重点之一,截至今年8月初,起动九龙东办事处已举行了近60场公众参与活动,包括简介会、艺术工作坊、地方营造论坛、国际研讨会和展览,至今已接待过多达63个机构及21个国家共约3,400名到访代表。

九龙东的发展以「地方营造」的概念引领,转型过程中有蜕变亦有怀旧,在起动九龙东办事处对面的「九龙面粉厂」,至今仍然在运作,与玻璃幕墙的全新商厦和谐并存,令海滨道成为一个新旧交错的社区。若你有空,欢迎你也到观塘海滨走走,感受一下新都会与旧社区交织的味道。

2013年8月25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