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财政司司长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我的饮早茶至爱

星期日,我爱去饮茶。如果你是广东人,当然知道我说的「饮茶」是说「叹吓一盅两件」──这是旧时的说法,「一盅」是茶,「两件」是点心。如今,除了一些比较旧式的茶楼之外,一般茶楼极少以茶盅侍客,改用茶壶;点心,当然更不限两件。

茶叶从中国流传到全世界,催生了不同的饮茶习惯。英国人的high tea,也把饮茶和吃点心结合起来,不过那是下午茶。广东人把岭南文化带到各地华埠,自然也推广了广式饮茶。可能是文化的差别,在美国各城市的华埠,多已不叫去饮茶,而叫去吃点心,以吃为主。而点心 (dim sum) 亦成为美国人的新词语。

我则仍然爱叫去饮茶,觉得这叫法准确些,也保留着我的旧时回忆。

我仍然很清楚记得,小时候跟大人去饮早茶的热闹情景:卖点心的伙计要靠腰腹和手臂之力,持着托盘边行边叫卖,虾饺、烧卖、叉烧包的叫卖声彼落此起;洗杯碗的容器,用来加水入茶壶的大热水煲,多功能的痰盂都是现在见不到的景像。那时,在茶楼还会听到雀鸟啼唱,因为不少茶客会带来一笼笼了哥、画眉之类雀鸟,挂在靠窗的横竿上斗唱;加上茶客的谈笑声,早上的茶楼,有着很特殊的喧闹气氛。有些茶楼还会在特别时段,尤其是下午或傍晚时间,安排伶人演唱,把饮食文化与曲艺文化结合起来,更添优雅。

我仍然爱「饮早茶」,在上班的日子,这只能是奢想,但星期日早上若有个多小时的空闲,我会跟家人一起去饮一顿茶,深深享受和体会一段悠闲时光,这也给我们在紧忙的都市生活中多一个 「加强家庭凝聚力」的机会。我最爱去的一家酒楼(香港的「茶楼」都变成「酒楼」了,不过我们都知道,这些绝对不是专供饮酒的地方)颇有特色,一是地方整洁,二是空间大,楼底高,座位舒适,三是视野开扬,靠海一边都是落地玻璃,非常「光猛」。不过更主要的,是保留着传统茶楼一些现在少有的特色。

随着香港的经济发展,茶楼在变成酒楼的过程中,经营方式发生了不少变化。例如「点心妹」绝迹了,改由上了年纪的大婶推着点心车供应;后来连点心车也不见了,台面多了点心纸;你用点心纸「落单」,点心就送上。这无疑改善了成本效益,也使茶楼环境清静些,可是也有弊端,就是你「落单」似隔山买牛,点心上台才看到是什么卖相,有时会「入错货」;更常发生的是,点心一来就摆满台,应接不暇,一些被逼受冷落了,失去「热腾腾」的色香味。

我喜欢光顾的那家酒楼,很难得地仍保留着点心车,让我吃点心可以睇啱至点,施施然,吃完一笼点一笼,笼笼热辣辣。

我特别喜欢吃他们的虾饺,粒粒晶莹,鲜甜爽口。虾饺到处有得食,是最传统又普通的点心,可以视为广东点心的代表作。不过靓虾饺不容易吃得到,酒楼水准,一个虾饺就可以分出高下。

但广东点心不能够只讲传统,还要创新才行。为满足食客口欲和保持香港美食中心地位,点心也要不断创新。那家酒楼另一款我爱吃的点心是菠萝叉烧包,这是很有特色的香港创新美食,中西混合,可以同咖啡「沟」奶茶的「鸳鸯」媲美。难得的是,这样的创新点心很平民化,大家都吃得到。当然,不同食肆的出品,食味不尽相同。

周末与家人饮茶,是不少香港人的「指定动作」。这已经不只是为了「叹」「一盅两件」,而更多是为了与家人聚天伦。这酒楼的熟客也确实不少,所以,我每次到来饮茶都是忙着跟这些「老朋友」打招呼。香港人的家庭结构已变为以核心家庭为主,传统的几代人、几房人同住的大家庭差不多不存在了。饮茶于是注入了新的伦理意义。

2010年10月3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