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财政司司长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香港小掌故—重阳篇

上星期一(十月二十六日)是重阳节,我以署理行政长官身分出席在大会堂纪念公园举行的官方仪式,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保卫香港而捐躯的人士。出席的人士除政府官员、行政会议议员、立法会议员、首席法官、外国使节外,亦有学生和退伍军人。他们在纪念龛前默哀和献上花圈,仪式简单而庄重。

出席的老兵,包括东江纵队的队员及退伍军人协会的代表,虽然他们年事已高,不过仍然精神抖擞,脚步有时有点跚缓,但从他们的眼神,亦可以看出他们对昔日同胞的怀念和尊敬。对于出席典礼的同学来说,庄严的仪式,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战争对世界带来的创伤,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年轻一辈的市民,也许未必知道,这个官方纪念仪式其实经历了一些转变。

殖民地时代,每年港督都会出席在十一月第二个周日举行的和平纪念日(Remembrance Day)活动,悼念在第二次大战中为保卫香港而阵亡的联军成员,包括来自英国、加拿大、印度次大陆和其他同盟国的军人。

当年的仪式是在中环和平纪念碑举行的。除了献花和默哀之外,还有祈祷和唱圣诗,宗教色彩较浓。随后,在香港动植物公园位于上亚厘毕道的入口,会有另一项仪式,悼念在大战中捐躯的华人。如果大家有留意,便会看到现时公园入口处的牌坊上仍然写着「纪念战时华人为同盟国捐躯者」。后来可能觉得同为大战牺牲,分两个仪式进行,可能有点不太合适,于是将上述两个仪式合而为一,而在中环和平纪念碑上亦加刻上「英魂不朽、浩气长存」的中文字样。但由本港居民组成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游击队员的贡献,却要到香港回归后,才得到确认。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中环的和平纪念碑是依据耸立在伦敦White Hall的纪念碑而建造,故此无论在顔色、大小和形状方面,两个纪念碑都是一样,这个纪念碑正好是香港殖民地历史的见证。当年,港英两地的仪式是大致相同。选择十一月间举行,是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1919年11月11日上午11时在梵尔赛宫签订的和约。

回归后,前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决定自一九九八年开始,安排每年重阳节在大会堂纪念花园举行官方仪式,纪念大战中为港捐躯的人士。当年,董先生还作了一项重要和深具义意的决定,就是把为保卫香港而捐躯的115位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成员名录,存放在纪念龛中,与原有的阵亡战士名录并列。此外,纪念龛内也展示一块该大队中、英文名字的牌匾,以纪念大队成员在抗战期间所作的贡献和英勇行为。这是香港有史以来,官方首次正式确认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为港所作的贡献。

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是香港被日军占领期间,由本地居民组成的一支游击队。据记载,港九独立大队成员包括农民、学生及海员等。在日军攻港期间,成员除保卫家园外,亦曾经营救不少英国和外国人,包括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老香港」祈德尊爵士。

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为保卫香港而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是不可抹杀的。故此,将阵亡成员的名录存放在大会堂花园的纪念龛中,是十分合适的。这不单使香港市民更全面地得知抗战时期,联军和本土人士所作的贡献和牺牲,同时,也为香港抗战的史实作了实质的补充。美国总统甘迺迪曾经说过:「评论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香港选择向保卫家园,力抗强敌的战士致敬,显示我们敬重烈士的奋斗精神和为社会国家献出生命的高尚情操。

2009年11月1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