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財政司司長

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香港小掌故—重陽篇

上星期一(十月二十六日)是重陽節,我以署理行政長官身分出席在大會堂紀念公園舉行的官方儀式,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保衛香港而捐軀的人士。出席的人士除政府官員、行政會議議員、立法會議員、首席法官、外國使節外,亦有學生和退伍軍人。他們在紀念龕前默哀和獻上花圈,儀式簡單而莊重。

出席的老兵,包括東江縱隊的隊員及退伍軍人協會的代表,雖然他們年事已高,不過仍然精神抖擻,腳步有時有點跚緩,但從他們的眼神,亦可以看出他們對昔日同胞的懷念和尊敬。對於出席典禮的同學來說,莊嚴的儀式,可以使他們感受到戰爭對世界帶來的創傷,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

年輕一輩的市民,也許未必知道,這個官方紀念儀式其實經歷了一些轉變。

殖民地時代,每年港督都會出席在十一月第二個週日舉行的和平紀念日(Remembrance Day)活動,悼念在第二次大戰中為保衛香港而陣亡的聯軍成員,包括來自英國、加拿大、印度次大陸和其他同盟國的軍人。

當年的儀式是在中環和平紀念碑舉行的。除了獻花和默哀之外,還有祈禱和唱聖詩,宗教色彩較濃。隨後,在香港動植物公園位於上亞厘畢道的入口,會有另一項儀式,悼念在大戰中捐軀的華人。如果大家有留意,便會看到現時公園入口處的牌坊上仍然寫着「紀念戰時華人為同盟國捐軀者」。後來可能覺得同為大戰犧牲,分兩個儀式進行,可能有點不太合適,於是將上述兩個儀式合而為一,而在中環和平紀念碑上亦加刻上「英魂不朽、浩氣長存」的中文字樣。但由本港居民組成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游擊隊員的貢獻,卻要到香港回歸後,才得到確認。

值得一提的是,位於中環的和平紀念碑是依據聳立在倫敦White Hall的紀念碑而建造,故此無論在顔色、大小和形狀方面,兩個紀念碑都是一樣,這個紀念碑正好是香港殖民地歷史的見證。當年,港英兩地的儀式是大致相同。選擇十一月間舉行,是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1919年11月11日上午11時在梵爾賽宮簽訂的和約。

回歸後,前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決定自一九九八年開始,安排每年重陽節在大會堂紀念花園舉行官方儀式,紀念大戰中為港捐軀的人士。當年,董先生還作了一項重要和深具義意的決定,就是把為保衛香港而捐軀的115位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成員名錄,存放在紀念龕中,與原有的陣亡戰士名錄並列。此外,紀念龕內也展示一塊該大隊中、英文名字的牌匾,以紀念大隊成員在抗戰期間所作的貢獻和英勇行為。這是香港有史以來,官方首次正式確認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為港所作的貢獻。

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是香港被日軍佔領期間,由本地居民組成的一支游擊隊。據記載,港九獨立大隊成員包括農民、學生及海員等。在日軍攻港期間,成員除保衞家園外,亦曾經營救不少英國和外國人,包括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老香港」祈德尊爵士。

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為保衛香港而作出的努力和貢獻是不可抹殺的。故此,將陣亡成員的名錄存放在大會堂花園的紀念龕中,是十分合適的。這不單使香港市民更全面地得知抗戰時期,聯軍和本土人士所作的貢獻和犧牲,同時,也為香港抗戰的史實作了實質的補充。美國總統甘迺迪曾經說過:「評論一個國家的品格,不僅要看它培養了什麼樣的人民,還要看它的人民選擇對什麼樣的人致敬,對什麼樣的人追懷。」香港選擇向保衛家園,力抗強敵的戰士致敬,顯示我們敬重烈士的奮鬥精神和為社會國家獻出生命的高尚情操。

2009年11月1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