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Financial Secretary

Blogs of former Financial Secretary

中國機會

在過去個多星期,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協兩會在北京舉行。其中一個重點環節當然是李克強總理在人大會議上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環球經濟舉足輕重,這份報告自然引起中外關注。

今年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各地都面對下行壓力,中國也不例外。總理李克強在報告中特別提到「要做好打硬仗的充分準備」。他將今年內地經濟增長目標定在6.5%至7%區間。面對經濟放緩,中央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穩住增長。今年國家採用較積極的財政政策,將赤字預算增加至2.18萬億元人民幣,佔GDP的3%,主要用於減稅降費,減輕企業負擔,協助它們應對經濟環境轉差。

在經濟結構改革方面,國家會繼續推動將生產模式從勞動密集轉向高增值、高科技發展。這也是國際大勢所趨。內地經濟的三頭馬車,即「投資」、「出口」和「消費」,當中「消費」最具增長潛力。內地中產階層不斷增加,對高質、創新和先進的產品需求龐大。高增值的產品除了可以提高出口競爭力,更重要是可以促進消費,拉動內需,推動經濟發展。

工作報告中另一個較多人談論的熱門詞語就是「供給側改革」。簡單來說,不同於以往側重刺激需求來推動經濟,今後的改革將在供應層面進行,透過減少產能過剩、化解房產庫存、防範金融槓桿以及降低企業成本,清除各種制約經濟發展的障礙。政府工作報告亦提到要鼓勵創新,發展「新經濟」,重點是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我在新一份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到香港正面對「新經濟秩序」,也是希望透過措施推動創新科技的研發和應用,以及發展金融科技和創意產業等香港有優勢的產業,作為香港增長的新引擎,幫助我們保持競爭力。

在兩會舉行前,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將中國的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其理據是憂慮中國財政狀況惡化、外匯儲備持續下降,以及改革成效不彰,導致債務急升。不過我認為,經濟下行風險不是中國獨有,全球許多先進經濟體至今也只能夠以非常緩慢的步伐復甦,更有部分新興經濟體陷入衰退。事實上,儘管中國二月份進出口數據按年有明顯跌幅,但其實全球經濟低迷,大部份國家及地區都面臨需求疲弱、出口下滑的問題。根據商務部去年底的數據,中國出口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其實保持上升勢頭,說明中國產品相對其他國家仍然具有競爭力。過去幾年,內地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三分一。我相信內地仍將是維持全球經濟增長和穩定的重要動力。

穆迪昨天也將香港的評級展望由「穩定」轉為「負面」,主要是由於本港與內地的密切聯繫,內地經濟所面對的風險,也可能為本港經濟和金融系統構成負面影響。這點我實在難以理解和認同。香港的經濟基礎良好,也擁有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完善金融監管制度,銀行系統穩健,而且政府財政健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一月公布的評估報告亦認同香港在這些方面的優勢,可以令香港經濟能夠應對未來的挑戰。

香港與內地經濟一直唇齒相依,關係密切。在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廠家北移至珠三角一帶,將生產技術、資金和管理人才引入內地,推動內地製造業和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香港亦把握內地發展的契機,轉型成為內地連接世界市場的重要橋樑,逐漸建立起今天國際商貿、物流、航運、金融和專業服務中心的地位。

回歸以來,香港一直按照「一國兩制」原則和基本法實行高度自治,而內地經濟發展一直為香港帶來巨大的機遇和發展空間。隨着內地經濟結構的改變,由投資轉變為消費拉動的經濟發展模式,亦會帶動內地對服務業的需求上升,為香港這類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創造新的商機。因此我深信香港當前面對的絶不是中國風險,而是中國機會。

March 13, 2016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