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Financial Secretary

Blogs of former Financial Secretary

「大市場、小政府」,還有一個「大社會」

下星期三便是公佈財政預算案的日子,撰寫的工作已經進入完成階段。在動筆之前,我再一次翻閱在諮詢期間收集到的意見,這些意見都並不陌生,它們亦經過我們有關局署的同事分析、整理和反覆思量。貫徹這些來自不同界別、不同階層市民的意見,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指向一個基本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在推動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工作上,政府的角色是甚麼?

一直以來,我們都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的模式。我們一直相信,市場是激發經濟效率和資源分配的最有效方法,亦是我們成功的基石。多年來,我們的經濟生機處處,都是利用健全和靈活的市場機制,不斷發展我們的社會,成為市場經濟的典範,獲得不少經濟學家和國際組織及智囊組織的肯定,不少市民亦相信市場機制的好處。

不過,市場其實只是一件工具,它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卻不能解決另外一些問題。在市場未盡完美時,政府就必須作出干預,才可以保障市民的生活。這不是甚麼革命性的說法。其實,這是我們在香港已實行了幾十年的實務做法。我們大量投資在教育、房屋、基建和社會民生福利等,都是明顯干預純市場的運作,以補充市場之不足。

對於一些重視市場的人來說,市場縱然不是萬能,但亦比政府干預來得好,有些人甚至認為,政府不但不是解決問題的出路,反而往往是造成問題的根源。我尊重他們的意見,但過份地將市場視為教條,不但在理論上有所不足,也無助於解決現實問題。

我認為,市場有失效的時候,政府亦有失效的時候。在金融風暴期間,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訪問香港,有人趁機問他到底金融風暴是因為政府失效、或是市場失效而造成?這位研究經濟制度和經濟歷史的教授想了一會,然後說:「兩者都有」。

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過度的政府干預會扼殺經濟活力和社會創新的能力;但教條式的市場經濟亦不可以解決我們的社會經濟問題。我們需要找到適當的平衡,同時亦需要務實地找尋出路。

近年來,無論國際和本地的思潮,都湧現要求更公平分配資源的聲音、更重視各種形式的社會公義的要求。不少人要求政府採取更主動的角色,以監管不同行業和直接提供各類形的服務。但與此同時,亦有人憂慮政府過度膨脹,擠壓社會經濟空間。在不少人心目中,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此消彼長,甚至可能是有你無我的零和遊戲。這個看法我不大同意。

在「大市場、小政府」之間,香港其實還有一個相當活躍的「大社會」。香港的民間社會一直富有活力,一些歷史悠久的組織隨著社會變遷而不斷轉型,由過往提供最基本的社會服務,走向更專業化、服務對象更有針對性的社會機構,他們一直與政府一起,攜手解決各項社會問題。近年來,新興的公民組織更如雨後春筍,倡議不同價值取向的社會改革。

我在去年的財政預算案已經提出,我們應該好好利用充裕的社會資本,一起解決社會問題,共同追求社會公義和社會價值。利用社會資本,共同解決社會問題,並不代表政府可以撒手不管。相反,在推動「大社會」的時候,政府更要兼顧社會不同訴求的聲音,提供適當的資源和協助,讓社會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們期望民間社會的權利得到保障時,也要好好運用他們的判斷和責任。同樣,政府提供了一個健康和富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和經濟秩序,讓商界發揮,商界亦應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共同推動關懷社會。

我相信,香港作為一個現代化城市,應該有能力為務實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走出切合自身需要的路向。未來的公共行政,將會更重視「大社會」這個概念。

February 20, 2011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