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Financial Secretary

Blogs of former Financial Secretary

中秋燈籠的回憶

中秋節剛過去。接連一個多星期,到處都見到各種各樣的燈籠,勾起了不少小時候過中秋節的回憶。

對於像我這般年紀,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香港生活過的人來說,一定記得很多過中秋節的趣事。那時候,我們還是小孩子,只要有寵愛我們的家人,對生活的艱難沒有太多感受,而對生活樂趣的印象卻十分深刻。

那時候的香港,還處於經濟起飛前夕,一般人的居住環境大不如現在。一層樓住多伙人十分普遍。很多人一家幾口就擠在一個只有一張牀的房間裡住,一層樓可能有好幾個這樣的家庭。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樣的居住環境是難以想像的。很多人更要住在木屋區,甚至在街邊搭建的鐡皮屋,衛生、舒適、安全條件就更差了。後來有了徙置大廈,不少人高高興興「上樓」了,但環境仍然不堪想像,被形容為「白鴿籠」。

可是,對於小孩子來說,那時日子之快活,又是如今的小孩子難以想像的。現在的小朋友,要應付繁重的功課和多元化的課外活動;放學回家,就被關起來了,在家裡做功課,上補習班或參加課外活動,不可以自己「出街」,只可以在四堵牆內享受我們那時發夢都想不到的各種各樣享樂。

我們那時的最大快活,是自由!那時每個家庭都有好幾個兄弟姊妹。如果你家裡不是大富之家,有大客廳或大花園給孩子們玩耍,根本沒可能把這麼多小孩子都關起來,於是左鄰右里的孩子,常常結伴往街上跑,把車輛不多的街道變成遊樂場,進行各種各樣的遊戲。我們的功課雖然不算少,但老師的容忍度似乎相對較大,而且我們有街頭街尾的玩伴,可以玩樂的地方又多又大,成條街當然大過最大的客廳或私人花園,而在我家附近更有一座山,山上有小鳥、蝌蚪、青蛙,自由自在,那種快活,是現在小朋友從豐富的物質享受中沒法得到的,也是沒法相比的。

到中秋節,就更快活了,因為可以在街上玩燈籠、玩蠟燭和各種各樣的應節遊戲。那時,香港的燈光遠遠沒有現在繁華,中秋節的燈籠因而格外顯得繽紛燦爛。賣月餅的餅家都布置得比過年還輝煌。如果家裡給你買個燈籠,拿到街上,馬上會把街坊的小朋友都吸引過來,人就分外得意洋洋。

有一年,家裡給我買了一個白兔燈籠,一個有四輪,兔身有數不盡紙“毛”的可流動燈籠。這本來很漂亮,很標緻的一個手工藝品,可是我不喜愛這款有點嬌氣的燈籠,而喜歡飛機燈籠。那時的燈籠都是以竹篦紥製的,再貼上彩色縐紙或玻璃紙,有很多形狀。其中,飛機、坦克之類,最受男孩子歡迎。白兔燈雖然比弟弟的楊桃燈籠或妹妹的風琴式燈籠高級得多,但得不到飛機燈籠,我心裡很不舒服。後來,「一個唔覺意」,把白兔燈籠燒掉了。現在回想起來,這個「唔覺意」實在是過分任性,有「潛意識的破壞動機」,也不懂得珍惜父母的愛心。

燒了燈籠,中秋節會不會失去樂趣了?絕對不會。那時的小孩子很多不能從父母那裡得到燈籠,但一樣玩得開心。他們會發揮創意,用現成的材料,自己動手製作燈籠,從中得到更大的樂趣。最簡單的一種是「碌柚皮燈籠」,用中秋的應節水果沙田柚的皮製成,有些還會把柚皮雕成通花,點起蠟燭分外好看,可以吊起來,也可以拖着走。也有人用月餅盒來造,尤其是紙製的盒的可塑性更大。我就與玩伴們造過這樣的燈籠來玩。

我想,那一代香港人的創意,可能就是自小被迫要自己製造玩具培養出來的。

September 26, 2010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