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財政司司長

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淺談中港經濟融合

過去十年,香港的人民幣業務發展迅速,為本地金融業帶來龐大機遇。圖為年前我在多倫多的二十國集團峰會,與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會面。

中港融合是近年社會各界熱議的題目,不同的論述多是集中在文化社會層面,兩地經濟融合的討論相對較少,我希望向大家講述一下我的觀察。

了解中港經濟融合,值得先回顧過去卅年的歷史發展。中港經濟融合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八十年代初,國家落實改革開放,吸引香港工業北上,轉到珠三角地區落戶。本地出現大規模的產業轉移,製造業比重下降,取而代之是高增值的物流,貿易和專業服務。同時間,內地企業紛紛來港設立代辦處,這些「窗口公司」,令香港名副其實成為內地企業通往世界各地的「窗口」,帶動內地的出入口貿易發展。

九十年代,國家加大改革力度,經濟發展迅速,內地除了為香港提供龐大的生產力,亦成為了我們主要的市場。內地市場的逐步開放,為香港的專業服務提供了龐大商機,金融、物流、會計、法律等各行各業都能夠直接受惠;另一方面,兩地進一步的經濟融合,亦帶動內地的經濟建設,更能與國際接軌。

踏入廿一世紀,國家正式邁進國際市場,不少國內企業成功利用香港這個跳板「走出去」;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在內地金融市場改革和人民幣業務國際化兩方面,亦肩負重要角色。

回顧近年內地企業「走出去」的例子,不難發現香港的蹤影。中國石化、中國移動、中國人壽、光大集團、華潤集團及中國大冶等具規模的企業,都是透過在香港集資上市,大大提升其企業管治水平和透明度。其他具潛質的內地企業,如華大基因、水晶石科技等,在落戶香港後,亦利用香港在市場推廣及打造品牌的優勢,成功打進國際市場。

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是內地最早成立的基因研究組織, 2000年在香港成立研發中心,利用香港商業樞紐的地位結合本地和內地的科研力量,進一步向海外拓展。至於從事設計的水晶石科技,於2008年憑籍北京奧運會的數字影像及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打出名堂。它在香港設立的綜合辦事處,就是利用我們的專業管理服務,負責集團的海外營運。

人民幣業務近年的發展,亦值得大家注視。香港的離岸人民幣業務始於2004年,當時,銀行主要為個人客戶提供人民幣存款、兌換、匯款及信用卡等服務。十年後的今天,香港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效率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和以人民幣定價的產品。

我認為,人民幣業務發展是近年來中港經濟互惠互利、創造雙贏的最佳例子。由於內地資本帳還未完全開放,香港為國家的資本項目提供了一個風險可控的測試平台,大力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讓它逐步成為國際貿易結算、投資及儲備的貨幣。同時,透過發展人民幣債券、貸款和股票類產品,香港亦成為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融資中心,為金融業造成龐大機遇。

面對世界各地爭相發展人民幣業務,我相信香港具有很好的競爭優勢。我們是世界上最早起步的離岸人民幣中心,銀行和金融機構都已經發展出成熟的基建配置,即使未來人民幣實施自由兌換,香港仍然能夠憑着先驅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佔先,情况和英國倫敦在發展Eurodollar(美國境外美元)業務上擁有的優勢一樣。

回顧過去卅年的發展,我們不能否認中港經濟已經高度融合的事實,過程之中雙方均有所得着。順着這一條路徑展望未來,我相信我們能夠更踏實地計劃香港的發展路向。

2013年6月2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