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財政司司長

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我看港台經濟合作的前景

我在星期一至星期三到了台灣,見了不少台灣朋友。回來後處理了積壓的公務,現在才有時整理一下在台灣不足四十八小時行程中的領會。

國民黨榮譽黨主席連戰是我非常尊敬的前輩,也是促進兩岸三地交流的重要推動者。

這次台灣之旅的首要任務是以「協進會」榮譽主席的身份,參加「協進會」與「策進會」第三次聯席會議。可能由於兩會的工作已經上了軌道,雙方也本著「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的想法,不少具體成果已在過去數個月公佈和實施,所以外界沒有期望這次會議會公佈重大的「新亮點」。少了這份壓力,我反而多了一些空間思考如何進一步促進港台關係。

由於言語丶文化、地理接近,香港和台灣民間的交往一直非常頻繁,但官員交流卻相對滯後。兩年前成立「協」丶「策」兩會這個平台是個重大的突破。現在,「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已經成立,我們有同事常駐在台北,雙方的溝通變得常規化。教育、文化丶衛生丶環保等不同部門也與台灣方面的對口單位增加溝通和交流,部分更已就具體的事情進行磋商丶簽訂互惠互利的協議。

剛卸任的「陸委會主委」頼幸媛一直支持「協」丶「策」兩會的工作。

過去兩岸未有三通時,香港一直在兩岸經貿往來上擔當中轉的角色。香港業界曾經擔心兩岸三通會對香港帶來重大打擊。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發現負面的影響是短暫的,未來增長的勢頭卻非常不錯。以空運為例,港台間的客運量在三通後雖然有所下降,但很快已經重拾升軌。隨著「協」丶「策」兩會簽署了航空運輸協議,港台的航班次數、航點、參與的航空公司皆有所增加。現在,每日往返香港與台灣的航班達60多對,比三通前還多。

我認為這並不難理解。兩岸三地的經濟本來已經有很強的互補性,當一些不必要的限制撤消後,企業、個人可以更容易、更有效率地在三地間找到更理想的供應商丶合作伙伴和銷售對象,所以三地人員交流多了丶生意的餅做大了、整體競爭力也提升了,大家都有所得益。「協」丶「策」兩會的工作也是以促進交流、減少限制為大方向,例如:簡化旅客出入境手續、降低關稅、避免雙重徵稅等等。

「經濟部長」施顏祥和我皆是麻省理工的校友。我們對促進港台經濟合作也有共同的願景。

我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和歐美傳統巿場衰退的背景下,促進兩岸三地經濟更緊密合作越來越重要。

在全球化下,一件產品由設計、採購原材料零件、生產半製成品、組裝等過程,須要多個經濟體的參與。近年泰國水浸和日本地震令不少產品的供應鏈中斷,對經濟影響的範圍遠超過災區和這兩個國家。我認為綜合起來,兩岸三地的產業有相當深度、寬度和規模,促進三地貿易更自由化,可以增加供應鏈的抗災能力(例如可以在不同地區生產同一零件、替代零件和供應商可以更多元化等),大大提高三地產業的競爭力。

「財政部長」張盛和給我的印象是實幹而富有幽默感。一談之下,原來港台在現時的外圍經濟環境下面對的困難,也有不少相似之處。

現時,歐美傳統巿場衰退,這個情況不會在短期內得到改善。亞太區的經濟情況相對穩定,發展的勢頭較為明顯。在可見的將來,全球經濟重心東移,生產力的提升和消費力的增長將會集中在亞洲。兩岸三地應該在過去的基礎上抓緊機遇,在全球市場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鞏固三地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提升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和影響力。

所以,我著力推動港台商討更緊密經濟合作安排協議,與香港和內地間的CEPA及內地和台灣間的ECFA形成鐵三角。這可以令港商也受惠於ECFA的早收清單,台商也可以利用CEPA的優惠措施進入內地巿場。從較宏觀的角度,內地、台灣和香港的經濟結構、比較優勢不盡相同。這個鐵三角可以令兩岸三地成為優勢互補、緊密相連的產業結構,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更重要的位置,把握現時全球經濟重心轉移的機遇,為三地未來的經濟打好基礎。

2012年9月30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