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财政司司长

司长随笔

多管齐下 积极应对

随着本港人口高龄化,社会对公营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公营医疗系统已面对庞大压力。每逢遇上流感高峰期,急症室轮候时间长及病房使用量远超负荷的情境,便多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见及此,我在过去几份财政预算案都着力在硬件及软件两方面,尽量增加公营医疗体系的资源,缓解人手及相关配套的瓶颈问题。过去数年投放在公共卫生方面的开支,由2017-18年度的711亿元,大幅增加至本年度(2021-22年度)的1,158亿元,四年间累计增幅达到65%。医疗卫生是政府开支最主要组成部份之一,占比与社福及教育相约。

在硬件方面,我们正全力推动两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以增加病床数目及提升医疗设施及相关配套。当中为第一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预留了2000亿元拨款,多项工程正在进行中,预计可额外提供超过6000张病床和超过90个手术室。我在2018-19年度财政预算案提出的第二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包括重建玛嘉烈医院和屯门医院,以及扩建伊利沙伯医院和北大屿山医院,预计可额外提供超过9000张病床及其他新增医疗设施,足以应付直至2036年的预计服务需求。除上述两个计划外,我们亦预留了五十亿元增购医疗设备,包括引进治疗癌症和专科疾病的尖端医疗仪器等。

过去几年,我曾到访医院以了解前线员工的工作情况,以至他们在资源上的需要。

然而,与硬件上的需要相比,本港医疗人手的短缺问题同样严峻。香港目前每1000名人口只有两名医生,数字远远落后于新加坡和英美等先进经济体。根据最新的《医疗人力推算2020》报告,医疗人手短缺问题在中长期更会恶化,而目前公营医疗体系人手短缺的情况,更是迫在眉睫。我们有必要尽快对症下药,力求减轻公营医疗体系的压力及缩短病人诊症的轮候时间。对策之一是积极增加本地医生培训。我们已把相关学额由2005-06至2008-09期间平均每年250个,大幅增加到2021-22学年的530个,增幅超过一倍,并计划未来继续增加学额。同时,在2018-19预算案中,政府亦承诺确保医管局有足够资源全数聘请本地培训的医科毕业生,让我们的年青医科生能专心学习,毋须顾虑未来的就业前景。

为提升公营医疗服务的容量,除了增加医生的培训名额,不可或缺的是增加如药剂、物理治疗及护士等的医疗人员培训学额,以及整体教学的设施等。过去几年,我曾到访过几间负责培训本地医护人员的大专院校,实地参观和了解他们在教学设备的需要,并在过去两个财政年度共拨款19亿元予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理工大学,以进行短期翻新及提升设施,以及中、长期扩建教学设施的研究和工程,以确保教学配套设施不会成为我们培训本地医护人员的限制。

此外,有见公营医疗系统的前线医护人员工作日益繁重,为了挽留人才,我在近几年的预算案中均有预留资源予医管局推出多项针对性措施,除了增加前线人员的各种津贴外,也优化了退休后重聘计划,以及提供更多晋升和培训机会。相关措施预计涉及的额外开支在2021-22年度约为1亿6千万元,估计到2025-26年度会增加至约12亿元,增幅逾六倍。

我亦到访过几间负责培训本地医护人员的大专院校,了解他们在教学设备的需要,并拨款予他们提升设施。

然而,即使增加培训学额和教学设备,培训一个专科医生,由进入大学到完成专业培训,往往需要超过十年。这些中长期增加医疗人手的措施,不足以缓解目前香港面对的人手上的缺口及市民对公营医疗服务的迫切需要。我们有必要多管齐下,同时透过有效的短期措施,全方位提升医疗系统特别是人员配备的数量,才能解燃眉之急。

上周,特区政府提出修订《医生注册条例》,建议在现有注册制度外新增一项「特别注册」途径,让非本地培训医生在符合特定条件后,可在香港取得正式注册。申请人须符合的条件包括(1)本身须为香港永久性居民;(2)持有获特区政府认可的医学资格;(3)须在本港公营医疗机构服务五至十一年并获机构确认满意其表现。具体须在公营机构服务的年期,视乎申请人在加入相关机构前是否已获专科资格。如果申请人是刚获得大学本科医学资格,则须在本港公营机构接受至少六年的专科培训,并在获得专科资格后再在本港公营医疗机构工作至少五年,才能获得正式注册。

这样的安排,可让在本港以外接受培训、但却熟悉香港环境的港人医生,多一个回流到香港公营医疗机构服务市民的选项,纾缓本地公营医疗系统的人手压力。而在受雇期间对他们工作表现的持续评核亦有助确保这批医生的质素。

环顾海外,近年同样面对医生人手紧张的新加坡,也设有类似的引入海外医生的安排。新加坡自2003年起逐步承认国际上百多所医学院毕业生的资格,容许他们先在当地有限度注册,让他们可在医院工作,并在工作一段时间及获资深医生评估表现后,获得正式注册。这模式的好处是,在确保医生质素的前提下,可更快引入更多的海外医生,纾缓人手压力。

事实上,容许海外医生来港工作并非新事物,早在1990年代,非本地培训医生占同期在港新注册医生人数便高达约四成半。然而,在过去十年(2011至2020年),相关比例却大幅下降至大约一成,某程度令本地医疗系统人手紧张的情况更为恶化。

香港这些年,持续面对公营系统医生人手紧张问题,我们已增加在软件和硬件方面的资源投放,试图从中长期彻底解决问题;现在透过修订法例,吸纳非本地培训的港人医生到公营医疗体系服务,相信这是目前最适切的方案,以缓解短期人手不足的问题。希望大家从社会整体需要考虑,支持这次的条例修订建议。

2021年5月23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