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财政司司长

司长随笔

疫情下的经济民生

自去年十一月底本港爆发第四波疫情以来,特区政府收紧了多项社交距离和处所营运的限制措施。这些措施实施至今已一个多月,虽然确诊个案已由高峰时每天逾一百宗的水平回落,但目前每日仍有数十宗,且源头不明个案比例仍高,加上近期在个别社区出现小型爆发,可以说疫情仍然反复。

然而,这些旷日持久的限制措施,确实对经济民生产生相当沉重的压力,尤其是疫情在本港已持续近一年,许多企业已咬紧牙关支撑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尽管政府在去年预算案及防疫抗疫基金下已先后推出了超过三千亿元的支援和纾困措施,但这些财政支援毕竟只能属杯水车薪,许多业界都指,现时不少中小企和自由工作者正挣扎求存,愿意主动引入加强的防疫措施,在更有效防止病毒传染的前提下,换取尽可能部份恢复营业、恢复进行一些活动,也让市民有多一点喘息的空间。

日前我透过视象会议的方式,与十多名年青朋友交流,咨询他们对财政预算案的看法。

事实上,很多企业和打工仔正承受着巨大压力。数字上来说,虽然本港经济去年第三季、按季已扭转萎缩趋势,而2021年全年亦很可能恢复正增长,但目前的状况仍非常严峻。就以破产管理署最近公布的数字为例,去年破产申请宗数接近8,700宗,按年增加6.6%;提交强制清盘呈请亦有约450宗,按年升7.2%。十二月本港采购经理指数重回收缩区间,中小企营商气氛亦趋向悲观。而即将公布的最新失业率(去年10至12月),在第四波疫情冲击下,势将升破近期的16年高位,本地劳工市场正处加压状态。

更令人忧虑的是,传统的农历新年旺季即将来临,这原本是零售、餐饮等行业生意最旺、收入最多的时候,现在却因疫情而严重受困。我在财政预算案咨询期间也收到不少业界代表反映,若果不尽快平复疫情,恐怕在农历新年过后,或会出现较多的结业和裁员。

过去一年,在努力控疫的同时,政府维持逆周期的财政政策,加大社会投资、创造就业机会,以缓冲经济下行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例如政府在防疫抗疫基金拨出66亿元,在两年内于公营及私营机构创造约30 000个短期职位,涵盖拥有不同技能及学历的人士。在已创造的职位中,超过四成属较基层的职位,包括执行剪草及杂项清洁工作的工人及工目、清洁和支援人员,以及执行防治蚊患工作的工人等。

鉴于近一两年的毕业生,先后受社会事件和疫情的影响,求职或遇到较大困难,因此在创造职位计划下,约有4 400个职位是为应届毕业生而设。这些职位会特别加入有助他们长远事业发展的元素和培训,让他们累积所需工作经验,以及考取相关专业资格。例如发展局所推出的计划,资助雇主聘请有关工程、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的毕业生,参与计划的雇主可考虑如何让这些毕业生借着短期职位一边累积工作经验,一边装备自己考取投身相关行业所需的专业资格。另外,亦有超过5 100个职位是适合青年人申请的,例如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资助本地金融科技公司、初创及其他与金融科技业务相关的企业开设职位。

最近我继续与不同界别的代表会面,咨询他们对财政预算案的看法,其中一场是与十多名年青朋友交流。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范畴,有在学的大学生,也有初出道的年轻专业人士。他们既关心年青人事业发展及置业等切身问题,也关注到本港经济的多元发展、公共财政、医疗服务、人口高龄化等较宏观的议题。他们除了着紧疫情下社会的迫切需要外,也很看重未来香港发展的竞争力。

的确,兼顾现在与未来同样重要。总结过去的几次经济低潮,其中一项我们得到的经验,就是不能只着重解决当下的困难,而是要让整个社会有迎接挑战的心态及准备,好好把握危机中转型升级的契机,把香港的经济结构顺势推上更高台阶。因此,在编制新一份财政预算案时,我们既要考虑现时疫下市民的需要,也要及早部署和投资未来。这在科技变革和疫情催生了消费行为及商业模式转变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

2021年1月17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