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财政司司长

司长随笔

防御基建 守护香港

我和渠务署署长唐嘉鸿(左)一起到大坑道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东面入口视察防洪工作。

每年的四月至十月是香港的雨季,近几个星期台风连环袭港,执笔之际也有一个热带风暴靠近本港。政府多年来一直大力投资基建,除了改善城市效率、增加土地供应和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外,还包括不少防御性基建。稳健而可靠的防御基建是市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保护市民免受水浸、山泥倾泻等威胁,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我日前和渠务署署长唐嘉鸿一起,视察了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和跑马地地下蓄洪池。当香港遇上恶劣天气时,这些「幕后基建」就发挥重要作用、默默守护着市民,并见证多年来香港发展的不断进步。



大坑道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大大纾缓港岛北,尤其邻近中环、金钟、湾仔及铜锣湾一带的水浸问题。

自渠务署于1989年成立以来,政府已投入超过250亿元,完成了超过80项主要防洪工程,合共消除了124个水浸黑点。现时全港有四条主要雨水排放隧道,分别是港岛西、荔枝角、荃湾和启德雨水排放隧道,前三条隧道发挥了半山截流的防洪作用,减少雨水流向下游,使全港多个地区免受水浸威胁。就我今次视察的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为例,自2012年8月启用以来,已经历过168场黄色、红色及黑色暴雨讯号的考验;而在今年5月24日的黑色暴雨讯号生效期间,更由大坑至坚尼地城上游截取超过30万立方米的雨水,即约120个奥运标准游泳池的容量,可见隧道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大功用。

「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的工程费用约10亿7000万元,容量达六万立方米,相当于24个标准泳池的空间,足以抵御五十年一遇的暴雨,进一步提升跑马地、湾仔一带的防洪水平。自今年雨季始,跑马地地下蓄洪池已先后发挥防洪功能,引入并暂时储存雨水。在今年5月24日黑雨期间,更引入并暂存了一万二千立方米的雨量,相等于4.8个标准泳池的雨水。可见我们过去的资源投放,是真正帮助到市民免受水浸威胁、经济受损、交通受阻等。



跑马地地下蓄洪池大大提升湾仔区(包括跑马地及铜锣湾)的防洪水平。

这把尺显示 了于2016年10月19日(上)和2017年5月24日(下)两场黑色暴雨警告信号生效时,跑马地地下蓄洪池的水位标示。

至于早年建成的大坑东蓄洪池和上环蓄洪池,也充份发挥到防洪功能。自投入运作之后,旺角和上环一带的水浸情况已大大纾缓。我相信不少市民和商户也留意到这些基建对社区带来的好处。除了市区,渠务署亦在新界完成了超过100公里的河道治理工程,令新界北部及西北部的水浸问题得到大大改善。当然,个别水浸地方仍然有改善的空间,渠务署会加紧与地区人士沟通,进一步做好防洪工作。

渠务署也正规划、设计和建造总值超过120亿元的防洪基建工程;当中包括正进行的启德河改善工程、深圳河治理工程第四期,以及正进行详细设计的西九龙水塘间转运隧道计划及活化翠屏河项目。在雨水排放工程方面,过去五年的总开支约为44亿元;2017-18年度的预算开支约为5亿元,而未来三年的预算开支总额约为12亿元。

除了天雨带来的水浸威胁,香港过往也发生过严重的山泥倾泻个案,造成人命伤亡。政府在1977年成立土力工程处,专门负责山泥倾泻风险管理,致力提高香港的斜坡安全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和透过多管齐下的措施,成功把山泥倾泻风险控制在合理的低水平。现时推行的措施主要包括每年开支约为10亿元的「长远防治山泥倾泻计划」,以及每年开支约为9亿元的斜坡维修和保养工作。未来政府的斜坡安全工作绝对不会松懈,预计2017-18年度有关斜坡工程的开支约为12亿元,而在未来数年仍会维持相当的支出水平。

此外,稳定可靠的水电供应,对维持香港这个国际都会的正常运作至为关键。水务署肩负为市民提供可靠充足的食水的重要责任。海水化淡为一项重要的新水源,香港首间采用逆渗透技术的海水化淡厂,已选址在将军澳兴建,预计第一期于2022年投产后,每日食水产量可达十三万五千立方米,占全港食水需求的5%,并会预留空间以便日后扩建,将食水产量增加一倍,帮助香港在极端干旱天气下维持24小时全日供水。水务署亦正进行《全面水资源管理策略》的检讨,以便对现行措施作适当的调整及优化,并制订新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及计划,应对香港直至2040年的长远用水需求及供应。各有关部门的项目资料,可参考这个附表

全球气候变化会带来更多极端天气,香港也不能独善其身。政府会时刻提高警觉,着力防范于未然。很多时,基建投资未必能即时看到成效,但为着香港的长远未来,为市民的生命财产免受威胁,我们不能短视,必须为市民多想一步、多做一些。我留意到近期的台风过后,部分居民的生活仍然未能完全回复正常,我希望各部门通力合作,做好防御工作的同时,亦加紧做好善后工作,急市民所急。各政策局和部门亦会继续紧密留意国际上的最新发展,并与专业界、地区和各持份者沟通联系,只要是惠民利民的工程项目,政府必定会不遗余力去做,与市民共建更美好、更安全和更宜居的香港。

2017年9月3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