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财政司司长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钱不是万能

社会对今年的财政预算案有不少讨论。我感谢这些意见,并希望在预备下一份财政预算案前,作一些回应,引发更多讨论。

在刚过去的星期五,社会福利署向综援、生果金、长者生活津贴和伤残津贴的受助人,发放多一个月的津贴,有一百一十万人受惠。稍后,我们将代缴八、九月的公屋租金,届时我在今年预算案公布的一次性纾困措施将会全部落实。

过去半年,社会对财政预算案有不少讨论,尤其是这些纾困措施。有商界朋友担心香港走向福利主义,认为应该多投资于医疗、教育和基建;有社福界朋友认为我们扶贫力度不足,应该提高经常性的民生福利开支;有学术界朋友认为短期纾困措施没有长期效益,建议成立财政稳定基金,解决结构性问题;有政界朋友则批评财政预算案没有解决社会长远的问题,一些人甚至不惜以「拉布」方式进行威胁。

特区成立16年来以来,政府收入整体上大致与经济增长同步。(1997-98=100)

传媒形容这是理财哲学的分歧,我却认为这只是认知层面的分别。我相信大家都同意「应使则使」的原则,有钱也不应乱花,而是要用得其所。大家的分歧,只是什么是「应使」?那些是「不应使」?

这些纾困措施的目的,并不是要产生长远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减低外围经济疲弱对香港的即时影响。金融风暴和欧债危机至今,欧美市场仍未复元,香港的对外贸易大受影响。我们必须确保内部消费有足够的增长,才可以维持经济动力、避免失业率上升。我们推出的纾困措施组合,是经过仔细考量,有助刺激经济。大多数的中产和基层家庭在全年不同时间,会有一些额外的现金,可以提升整体巿民的消费意欲。

在担任财政司司长的六年间,我一直采用「应使则使」的原则。基建及各方面的经常性开支都有不少增幅。

提出批评的朋友可能是因为见到政府近几年都有财政盈余,而且又推出纾困措施,以为我们忽略了投资社会基建和加强经常性社会服务。这是出于误解。事实上,过去数年,相关政策局在这些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我们的财政承担也大幅增加。

从图三可见,我们在基建方面的支出,由2007-08年的205亿元,增加至今年的701亿元,增幅超过两倍,而未来数年,基建支出也会维持在这个水平。基本工程项目至今累积承担总额已超过三千亿元,即是要完成这些已获财委会批核的项目,未来需要支付三千多亿元。随着未来政策局推出新项目,这个数字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

过去数年,我们推动多个大型铁路、公路项目及数个大型「做地」项目,提升香港未来的竞争力。同时,政府也兴建、重建、扩建十多间医院。未计这些项目,医管局现时提供约二万七千张医院病床,连同私家医院和护理院的病床,香港每一千人口约有五张病床,比美国、英国、新加坡每一千人约有三张病床为多。

此外,我们也大力投资大学设施,现时正在推展二十多个校园扩建、教学大楼、学生宿舍等项目。随着我们落实大学学制三改四,政府资助的各级本科生总数,将由2011-12学年的51000人,大幅增加至2014-15的71000 人。对大学经常费用的资助,也将由2011-12学年的120亿元,增加至2014-15学年的150亿元。这个数字还未计算每年数以十亿元计的硏究资助款项。

社会福利是增长最快的开支范畴。过去数年,政府推出长者生活津贴、长者乘车优惠、长者及残疾人士交通优惠、鼓励就业交通津贴等一系列津贴,帮助有需要的社会人士。我们也增加了不少各类院舍的名额,加强其他相关服务,并向关爱基金注资150亿元,加大扶贫工作的力度和弹性。社福界的朋友希望我们做多一点、做快一点;商界的朋友担心我们走得太远,变成福利主义。我认为两者的看法都有一定道理,必须要从中寻求合适的平衡。

总体而言,在经常性开支方面,在我担任财政司司长的六年间,我们每年的支出由2007-08年度的1994亿元,增至2013-14年度的2913亿元,六年间增加了918亿元,其中在教育方面增加了162亿元,社会福利增加了217亿元,医疗方面增加了171亿元。非经常性开支的増幅更大。同期,政府每年的收入,在六年间只是增加了766亿。

当然,公共服务开支得到增加,不是因为我慷慨。当各政策局和部门因应社会需要,提出可以惠民的具体政策,想通健全的执行细节,并得到社会支持,我在财政上配合这些成熟的政策,是应有之义。在我记忆所及,过去六年,我从没有拒绝为成熟的政策拨款。我只是要求部门尽量提高成本效益,并利用最可持续的方法,为这些政策提供财政资源。

有些朋友认定政府施政是「无钱万万不能」。当他们的一些诉求未得到政府回应,便直觉地以为我不愿意提供资源。实情是「钱不是万能」,钱不能代替具体方案、执行细节。钱不能完全解决土地、人手及其他方面的樽颈。当然,钱也不能即时凝聚社会共识,更不能令到一些模糊不清,不合理或没有效益的诉求,变得清晰、合理和有效益。

另一些朋友认为我们坐拥七千多亿元的财政储备,应该加以善用,投资未来。我对此没有异议,关键是如何善用。我很愿意投资于有助提升香港竞争力及可以惠及香港市民的软件和硬件,希望大家可以多作讨论,提供具体建议。同时,我也希望大家放心,这七千多亿元的财政储备,没有被「投闲置散」,而是每年产生三百至四百亿元的回报,支持政府各方面的开支。例如,去年财政储备的投资回报约三百八十亿元,相当于政府去年总开支的一成。

跟商业机构的CFO相似,作为财政司司长,我在公共财政管理方面的工作目标,是为社会所需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投资提供可持续的资源,并敦促政策局和执行部门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落实这些服务和投资。如果每年该提供的服务提供了、该作的投资作了,我会毫不介意甚至热切期待在年底时再一次「估错数」,录得较年初预期为多的盈余,甚至转亏为盈。

我也不希望我们这一代人的财政决定,会成为我们子女及他们下一代的负担。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我们的下一代很可能要面对比现时更困难的环境。所以,我会继续审慎地守护大家财富,把一个稳健的库房留给下一代,让他们和我们这一代一样,有充裕的财政能力,提供惠民的服务、作长远的投资、在经济不景时采取适当的刺激措施。

2013年7月28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