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财政司司长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香港债券市场的发展

我在二月二十七日宣读《财政预算案》时,建议提高政府债券计划的规模至二千亿港元,并再次发行一百亿港元的iBond

在上星期的网志,我提到香港经济的四大支柱并不是「食老本」,而是不断寻找机会发展更多元化的服务和产品,扩大这些优势产业的规模。新一批通胀挂鈎债券(即iBond)在刚过去的星期四截止认购。国家财政部也在日前公布于今年分两次在香港发行总值230亿元人民币国债。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香港债券市场的发展。

传统上,银行和股票市场是企业在香港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债券市场的发展一直相对落后的原因,其一是由于港元跟美元挂鈎,较具规模的企业多会通过成熟的美元债券市场集资;其二是香港政府一贯财政稳健,向来甚少因一般财政需要而发行公债。因此,香港债券市场(特别是港元债券市场)的规模较其他发展程度相约的经济体系为细,难以凝聚具规模的投资者持续参与。

为促进本地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及持续发展,政府在2009年推出政府债券计划,透过有系统地发行政府债券,增加本地债券市场的深度及广度,并建立具代表性的孳息率曲线,作为其他公营及私营企业发行债券定价的重要参考指标。政府自2011年度起更先后三次推出iBond,促进本港零售债券市场发展,加深市民对投资债券的认识。

鉴于投资者及金融机构对优质公债的需求,我们在今年五月获得立法会批准后,将政府债券计划的规模提高至2,000亿港元。提高政府债券计划的规模,有助发展其中机构部分达至更多环球基准债券指数认可的水平,吸引更多投资者(特别是海外投资者)参与本地债券市场。另一方面,在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和优化之下,金融机构对优质公债的需求正与日俱增。香港是亚洲区内少数拥有AAA信贷评级的经济体系,我们预期在政府债券计划下所发行的债券,将成为金融机构的投资组合一部分,用作满足相关的投资或金融监管需求。

同时,为提高香港债券市场相对区内其他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我们在2011年修订《税务条例》,令合资格的短期债务票据所产生的利息收入和买卖利润,同时享有50%利得税减免。

上述各项措施鼓励了过去数年香港债券市场的发展。其中,港元非公债的发行总额由2008年的1,380亿港元,增加至2012年的2,430亿港元。这可见港元债券市场已逐渐发展成为银行体系和股票市场以外另一有效的融资渠道。

另外,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是中央政府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支持香港发展成爲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一个重点。国家财政部刚公布连续第五年在港发行人民币国债。今年将分两次发行,令国债发行更常规化,充分体现中央政府把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作爲长期制度安排的决心。这次发行更首次有30年期国债供机构投资者选择,进一步为香港的人民币长债定下孳息基准,也为机构投资者(包括退休基金)提供更多人民币长期定息産品。

投资者对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需求殷切。自首笔人民币债券在2007年中在港发行至今,已逾270笔人民币债券在港发行,发行总额逾3,300 亿元人民币,年期由3个月至20年不等,利率则视乎市场因素而决定,主要向机构投资者发行。发债体包括内地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以及全球各地的企业和国际金融机构,例如美国的麦当劳和卡特彼勒、欧洲的联合利华和大众集团、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国家的全球金融中心,为促进本地债券市场更多元化,我们同时锐意在港开拓伊斯兰债券市场。伊斯兰债券的产品结构较传统债券复杂,需要承担较传统债券产品更多的税务责任。为此,政府在年初向立法会提交了条例草案,以修订 《税务条例》 及 《印花税条例》,为伊斯兰债券产品相关交易提供税务宽免。我希望有关条例草案可在暑假前获立法会通过,提升香港发展伊斯兰金融业务的竞争力。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债券市场的规模仍然不算很大,但我相信它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期望在提升政府债券计划的规模,消除发展伊斯兰债券市场的税务障碍后,加上人民币国债及其他人民币债券产品的推动,不同形式的债券产品以至债券指数交易所买卖基金(即债券ETF)将逐步在市场涌现,吸引更多来自全球的发债体以及机构和零售投资者参与香港本地债券市场,令香港债券市场更深更广。

2013年6月16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