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财政司司长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访问中大医学院一看创新科技产业的潜力

九月初,我在俄罗斯海参崴出席APEC领导人会议期间,得悉中文大学医学院化学病理学系赵慧君教授也在海参崴,接受2012年亚太区经济合作组织的科学创新、研究及教育奖的奖牌。这个奖项旨在表扬取得卓越成就的亚太区四十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今年的主题范畴为健康创新。我在海参崴的行程比较紧密,所以在这个星期才到中文大学医学院,亲身向赵教授道贺。

赵教授向我介绍基因排序机

近年,香港大学、中文大学和科技大学在不少的国际大学排名榜上,皆位列全球前100名。这些排名榜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学术研究,例如发表学术论文的数目、论文被引用的次数等,反映香港高等院校已有一定的研究实力。事实上,本地学者在个别领域的研究,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包括赵教授和她的“师傅”卢煜明教授的研究。

赵教授向我介绍卢教授团队的无创产前诊断技术,可以安全和准确地在怀孕早期诊断胎儿会否患有唐氏综合症。她指出唐氏综合症是相对常见的染色体变异疾病,平均每700名婴儿中有一名患有唐氏综合症,风险随孕妇年龄而上升(40岁以上孕妇诞下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婴儿的机会率达1%)。患者可能出现智力障碍、身体器官(如心脏、肠道)也可能有缺陷,往往须要家人长期照顾。

典型的唐氏综合症患者有三条21号染色体

典型的唐氏综合症患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一般产前诊断分两个步骤,首先进行无创产性的筛查,量度一些与唐氏综合症相关的间接指标(如胎儿后颈皮下的厚度等)。筛查程序虽然没有风险,但假阳性率约为5%,即使筛查结果显示患有唐氏综合症的机会较高,在大多数情况也不是真的有问题,所以必须进行抽取胎盘组织或胎水,化验胎儿的染色体才可以确定。但有关的刺穿程序本身可能导致胎儿流产,风险约为0.5%,令到不少准父母要在两难间作出选择。另一方面,筛查程序也有漏网之鱼,平均约5%唐氏综合症个案没有被发现。

卢煜明教授在1997年发现在孕妇的血浆可以找到少量胎儿凌碎的DNA片段,夹杂在大量母亲DNA片段之中。经过硏究团队多年的努力,他们利用基因排序的方法,逐一分辨血浆内的DNA片断来自那一条染色体。由于患上唐氏综合症的胎儿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孕妇血浆内21号染色体的数目较正常为高。利用这个特点,他们为每个孕妇的血浆样本进行一千万次DNA片断排序和辨认,计算21号染色体所占的比例,并以超过正常平均值三个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为分界线,从而把假阳性的机会率减至0.1%,同时维持灵敏度在99%以上的高水平。

这套无创产前诊断程序,已经由外国多个权威硏究队伍进行临床复检,证实其准确性。在中文大学的授权下,这套程序已经在香港、美国丶德国丶荷兰丶以色列等十多国家和地区展开临床应用,日本和新加坡也会在短期内引进这套程序。这套土生土长、由香港学者在本地大学硏究出来的程序,也可应用于β-地中海贫血等与染色体有关的疾病,为相关的产前诊断带来革命性的改变。赵教授也很客气地向政府致谢,因为他们的硏究经费主要是来自政府相关的基金。

卢教授另一位“徒弟”陈君赐教授正在把基因排序和辨识技术的应用,推展到其他医学领域。他参与中文大学临床肿瘤科系主任陈德章教授的一项鼻咽癌硏究,分析病人血浆内癌细胞基因,有助在初期发现癌细胞,以便尽早加以治疗,分析所得的资料也有助选择合适的疗法,提高痊愈率。陈德章教授也为多间国际药厂的新药展开临床试验硏究。他指出香港的医疗水平较高,医管局的医疗纪录齐全,病人跟进工作也较为理想,香港也有国家认可的重点实验室,对新药取得内地注册有帮助,所以香港成为新药临床试验硏究中心有相当优势。

我为几位教授的硏究感到兴奋。一方面,他们的工作可以造福无数的病人和家属。卢煜明教授的技术可以在无创伤的情况下,精准地诊断一些与基因有关的病症,让病人和医生及早作出适当的跟进。陈德章教授的硏究令香港病人可以及早得到最先进的药物治疗。另一方面,他们的工作也可以为香港创造更多高技术要求的职位,甚至有产业化的潜力,有助推动香港的医疗产业多元化。

本地大学还有不少国际权威学者,在香港建立研究团队,进行世界级的研究,同时为香港培育年青专家,逐步地建立香港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我认为香港已经一定潜力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如果有更多愿意承担高风险的商业资金投入,可望成为香港未来经济的新动力。

2012年9月23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