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财政司司长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QE2

刚在上星期出席日本京都亚太经合组织的财长会议,这星期又去了南韩首尔加入中国代表团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一如所料,美国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的措施,成为讨论的热点。场内场外,人们都将QE2挂在口边。

相对于零八年后,美国启动第一轮的「量化宽松」计划,美国联储局在这个月初宣布的措施,引起相当大的反应。亚洲、欧洲和南美洲地区的大小经济体系在批评之余,也纷纷研究应对策略,减少「量化宽松」副作用产生的风险。我非常关注「量化宽松」给香港经济带来的泡沫风险,一旦发现风险增加,影响社会经济,我会作出果断的应对,决不会坐视不理。

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措施价值高达6,000亿美元,连同联储局于8月份宣布将第一轮「量化宽松」所购入的按揭证券还款也再投资于美国国库债券。未来8个月,该局将买入接近9,000亿美元的国库债券,这相当于美国政府未来数月的财赤总额。

更令人关注的是,联储局的会后声明指出他们对未来是否需要进一步「加码」买入更多美国国库债券来「催谷」经济仍然保持开放的态度。假若未来美国的就业情况未有明显改善或其经济仍受通缩威胁的话,将不能排除联储局再次「加码」推出更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措施。

虽然全球经济重心正向东移,但美国仍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而美元仍是全球最主要的国际结算、投资和储备货币。联储局以这种「大印钞票」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在好的方面去想,当然是希望能成功推动美国经济加速复苏,并拉动全球出口和经济的全面正常化,不过,「量化宽松」政策的效能也是有其限度的。

「大印钞票」能否成功推动美国经济存在不确定性,如第一轮「量化宽松」注入了数以万亿美元的资金,却没有大规模地流入实体经济。银行面对不明朗的经济前景,以及未来更严谨的监管要求,均保持较为保守的借贷态度,选择一些比较信用可靠和有资格贷款的企业作为借贷对象。企业亦因经济前景未如乐观和缺乏确定性,未敢放胆加大投资,令「量化宽松」的成效大受削弱。

即使「量化宽松」能成功推动美国经济加速增长,这仍是建基于旧有的过度消费和借贷度日的模式之上。持反对意见的联储局委员指出,这将加深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问题;德国财长则认为进一步加大「量化宽松」将会增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令平衡先进与新兴经济体的不同需要更为复杂,甚至削弱美国财金政策的可信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oseph Stiglitz则指「量化宽松」无助于拉动经济脱离目前的低迷环境,长远来说更会带来副作用,认为针对教育、科技和基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最为有效。

在众多副作用中,汇率是各国的焦点。市场认为联储局「大印钞票」将会推低美元的价值。美元持续弱势,无疑或会有助推动美国经济和出口的竞争力。然而,欧洲和日本等先进国家的复苏步伐本已十分疲弱,部份更较美国为差,并要透过财政紧缩政策尽快落实灭赤。因此,假若美元持续下跌的话,对欧洲、日本以至英国等先进国家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部分发展国家为了自保,都正考虑推出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措施。日本银行则率先落实新一轮价值高达5万亿日圆的措施,以纾缓美元进一步贬值对其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是,假若各国争相推出「量化宽松」的话,其副作用则不容忽视,有可能引发全球恶性通胀,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现时亚洲经济和财政状况远较欧美稳健,并成为了推动全球经济的火车头。因此,当欧美国家争相推出「量化宽松」,造成大量流动性时,全球资金为了追逐回报,势将大举流入经济前景较佳的亚洲和新兴市场,香港将会受到直接影响,带来汇率升值、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

为了抵抗数以万亿计的资金流入,并防止将来资金大规模流走时,对经济带来严重的打击,中国、印度、南韩、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已先后透过加息来防止经济过热、通胀失控和为资产市场降温;新加坡推出了一连串防止楼市过热的措施,包括增加土地供应和向一年内转售的楼宇征收税款等;巴西和泰国则向投资该国债券的外国投资者收取税款,当中巴西同时提高衍生工具的交易税项;南韩则对外汇衍生工具的买卖作出限制,亦正考虑向投资该国国债的外资征税;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放宽其资金流出的管制,以抵销部份国际资金流入的影响,以应对欧美「量化宽松」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保持其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环环相扣,亚洲区包括香港都难以独善其身。亚洲区股市在过去三个月已先行上扬。就香港而言,恒生指数自8月底起经已大升21%,楼价更较2008年中金融海啸前的高位累计升超过20%。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行动,而其可能引发其他先进经济体的反应,意味着超低息环境将持续一段较长时期,流动性将更加充裕,势必进一步增加资产泡沫的风险。随着美国落实「量化宽松」措施,热钱不断涌入,本港股票和楼市的波动也可能更大。我们会密切监察情况,但小投资者更要小心控制风险,量力而为。

然而,本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一直奉行自由开放的理念,我们难以仿效一些亚洲和新兴市场,对外资投入资产市场征税或实行其他资本管制的措施。虽然社会上有意见指出改变联系汇率可抑制通胀及减低资产泡沫的风险,但我认为联汇制度并非引发泡沫风险的主因,且多个亚洲和新兴经济体,即使实行较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其所面对的通胀和资产泡沫风险确实不亚于香港,并有需要推出不同的措施来作出应对。联系汇率制度自1983年实施以来,一直行之有效,与香港共同经历了多个经济周期,我们不会亦认为没有需要改变这个制度。

在防止泡沫风险方面,特区政府已于今年2月、4月和8月从增加楼宇供应、遏抑物业投机、确保物业市场透明度和防止按揭信贷过度扩张四方面推出措施。金管局收紧了投资物业和豪宅的按揭成数,并要求银行对按揭贷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压力测试,防止贷款人在低息环境下过份借贷。行政长官于施政报告中亦提出了一系列长、中、短期的房屋措施,以期令楼市健康平稳发展。

这些措施已初见一些成效,但在美国和日本再次推出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背景下,我担心楼市泡沫的风险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特别是随着「量化宽松」而来的投机炒卖,可能会进一步刺激泡沫风险。一些资深的投机者,往往善于利用炽热的炒风,吸引一般市民入市,由过往泡沫危机的经验可见,一些被诱入市的普罗市民,往往受害最深,不但赔上个人的血汗积蓄,对个人、家庭以至整个社会亦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思考「量化宽松」对我们的影响时,我经常提醒自己,在我办公桌前的,不单是一堆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不少市民的福祉。我们要求发达国家推行负责任的经济政策,同时我们亦应对社会经济和市民的福祉负责,我们必须正视有关问题,继续监察最新情况,并提高警觉,在有需要时毫不犹豫地推出新一轮的措施,以确保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固然责无旁贷,但同样重要的是,市民,尤其是小投资者,也要小心风险,避免过度借贷和炒卖,以防日后市场突然逆转时蒙受损害。

2010年11月14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