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财政司司长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Make a Difference (MaD)

我一向享受与年青人交流,他们朝气蓬勃的气息和新鲜的意念,往往使我耳目一新。上星期,我分别出席一个名为MaD (Make a Difference)的青年论坛开幕典礼,亦到香港华仁书院与一班同学交流对预算案的看法。

或许MaD论坛确实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论坛是得到政府的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和创意香港赞助的,参予者有来自十六个国家的嘉宾和出席的年轻人,活动包括讲座、工作坊等等。论坛的目的是鼓励参与者发现自我,启发他们的创意和创业精神。

谈到MaD活动的起源,要从2008年头说起。当时,我们正着手活化香港的品牌。我们都认为品牌开始旧,有点过时的感觉,应该重新定位。那时香港当代文化中心的黄英琦、勰高创新的陈嘉怡和Imagination 设计公司的Adrienne都认为香港需要注入新思维、新动力。我们便朝着这个方向作出思考、设计有关活动、推行品牌的活化工作。

直至2009年初,香港当代文化中心得到政府的拨款资助,Make a Difference (MaD)便宣布诞生,MaD的核心价值是创意(creative)、同理心(compassionate)、团队精神(collaboration)和世界思维(cosmopolitan),而MaD全会,可说是他们的「头炮」,发扬的信息理念是:创不同、变则通,改变由你开始。

在开幕前一天,主办机构问我想不想和参加活动的年轻人见面。我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不过,由于其他工作的关系,和知会时间太迟,我只能够提早大约十五分钟到场,跟他们作简短交流。

开幕当天参加会面的年青人有十多位,其中包括不少传媒报道的一位朋友Johnny,可能由于他曾经参与「五区苦行」,故此特别受到注目。他是中文大学的二年级学生,斯斯文文的。他告诉我他读的是化学系,我说现在香港生物化学科技产业正在迅速地发展,他在毕业之后,在这方面是大有发展的机会。不过,我和Johnny都同意同学毕业之后,发展不一定要局限于他们主修的学科。我的经验也是一个例子。

在交谈之中,不少年青人都关心就业的问题。我亦跟他们分享了我的看法。其实,政府十分关注这个问题,我在去年的财政预算案亦曾提出多项针对性的方案,加上社会各界的努力,减低了今次金融风暴带来的职位流失。

参加会面的还有来自内地的「MaD模」Hou Yuxin,他关注的是香港经济偏重金融业,应该着重多方面的发展。我同意这个说法,我们在巩固现有四大支柱产业,包括金融业的发展之外,亦应努力开拓新的优势产业,包括特首提出的六大优势产业,这是政府的政策方向。

类似的问题,在与华仁同学的讨论亦曾出现。华仁同学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不在于他们流利的英语和条理清晰的发问,更在于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广泛和深度,他们的问题广泛,由能源、环保、保障少数族裔至贫富悬殊都有,同学中有年少老成的问题,例如关心香港产业结构,亦有关心预算案的公民参与和谘询方式,我一方面尽量用心回应问题,另一方面亦对同学们关心社会的热心而高兴。这次交流的时间虽然不足一小时,但令我乐了半天,可以亲身听到年青人的意见,感觉相当不错。真是Made my Day.

参与两次活动期间,不少朋友都提了一些有趣的问题,有机会的话,我希望详细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2010年1月31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