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财政司司长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偶像系列之一 — My Guitar Heroes》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崇拜的人物或偶像,他们的言行和成就对我们,尤其年青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影响,我亦不例外。未来我将会与大家分享伴着我成长的偶像,他们在音乐、西洋剑、功夫、舞蹈、建筑等方面对我都带来不少启廸和激励。今日就让我先与大家分享我的音乐偶像∶

1989 年暑期在波士顿与Sojourners的朋友叙旧, 弹的是朋友儿子的小结他
1989 年暑期在波士顿与Sojourners的朋友叙旧, 弹的是朋友儿子的小结他

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年代都有它独特的流行音乐。香港50、60年代流行国语时代曲,姚莉、崔萍、顾媚等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歌手,后来又有蔡琴、姚苏蓉、青山等;70年代许冠杰以亲切通俗的广东话填词演唱,开创粤语流行曲的潮流;80、90年代可以说是粤语流行曲的黄金期,很多脍炙人口的粤语金曲都是那个年代的产品。

60、70年代我在美国生活,正值是「花的年代」(Flower Generation),除了当时一些社会人士的言论外,音乐对我的影响最大。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一代那时刚好踏进青少年期,对政治、战争、经济、社会,甚至人生都感到一些好奇和迷惘。

1969年8月举行的「胡士托音乐节」 (Woodstock Music and Art Fair)是那个年代的音乐里程碑。Joni Mitchell可以说是尽得那个时代神韵的歌手之一,我尤其爱听她自己创作的<Woodstock>,我感觉她的版本较由Crosby, Still, Nash and Young 表演的强劲版本更有味道。当年我每日下午放学后,都喜爱跑到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 一带的「地下咖啡室」听音乐,除了Joni外,我钟情的结他歌手还有Janis Ian(我尤其喜爱她那首反映当时社会偏见的 <Society's Child>、 Roy Orbison,(<Crying> 是一首百听不厌的歌曲)、及Richie Havens (<Motherless Child>亦是一首反映青年人失落的歌) 等。

70年代中,我在波士顿曾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亚裔朋友组织了一支乐队,名为「Sojourners」(意指过客),我们是一支弹结他的组合。乐队的取名正好反映了那个年代亚洲人生活在美国的心声,在这个白人主导的社会中,我们只是过客,「根」始终是在太平洋的彼岸。我们演奏的音乐主要是爵士,但亦非常喜欢许冠杰的作品。

回港20多年来,我欣赏的本地结他手有多位,包括夏韶声,以及殿堂级的Eugene Pao(包以正)。我对Eugene有一份莫名的亲切感,可能这是由于大家都曾在美国经历过「花的年代」的洗礼,并同在80年代从花旗回港寻根之故。

明晚,我将会欣赏夏韶声的音乐会,表演嘉宾还包括Eugene和日本著名结他大师竹田和夫等。我实在十分期待今次音乐会,它必定会为我近月忙碌和紧张的生活,注入新的动力。

2007年9月14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