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財政司司長

司長隨筆

互利合作  並駕齊驅

上星期我隨特區政府代表團前赴深圳,出席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深圳作為內地首批經濟特區之一,在國家政策支持下,胼手胝足努力40年,創出史無前例的亮麗成就,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2.7億元人民幣飆升至2019年的2.7萬億元人民幣(折合超過3萬億港元),並造就了不少知名企業,城市建設及環境綠化也位居前列。香港作為自由開放的細小經濟體,面對多次外圍引發的驚濤駭浪,生產總值仍由1980年的1400多億港元增加到2019年的近2.9萬億港元,成績同樣驕人。一河之隔,四十年來兩地的發展軌跡,既有優勢互補與深度合作,也存在競爭和互相學習。

從不同的起點,一起發展到今天各自的經濟規模和形態,若然以生產總值這類指標作比較,未免過於簡單。然而,近年實在不時聽到一些對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憂慮。

其實,每一個城市或經濟體,都有其獨特的發展軌跡與形態,箇中有其歷史背景,也有各自不同的發展障礙和瓶頸。或許,真正要問的,是香港在過去這段日子的發展是否已充份發揮自身的優勢與潛力?而面向未來,我們又是否找對了方向?就過去的發展與得失做好檢討和總結?對自身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有否充份和正確的認識?並有踐行到底的決心與魄力!

回看過去,在內地改革開放之際,香港準確把握了內地的轉變和需要,抓住了機遇,從製造業轉型為服務業經濟,走對了自己的道路,也造就了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的高速發展。踏入九十年代,香港因應內地企業發展衍生的融資及專業服務需求,將金融服務及專業服務蓬勃發展起來,且成為重要支柱產業。踏入2000年,香港在創科的發展與應用,出現了失諸交臂的情況。雖然近幾年特區政府急起直追,大力投放資源,惟培訓人才、配套基建、建立完備的生態圈等等需時,令創科發展至今有未如人意的感覺。但是,我們最終能否發揮優勢從後趕上,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堅持對發展創科的決心和承擔,並以敢闖敢試、積極求新的態度擁抱挑戰!

內地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著持續壯大的中產階層,且迅速有效管控新冠肺炎疫情讓經濟重拾動力,龐大的內地市場加上在更高水平上繼續對外雙向開放,將為香港經濟的恢復和增長提供龐大機遇。

也許有人會問,中美關係持續緊張,並牽引國際政經格局發生深刻變化,香港是否仍能保持作為進出內地市場的門戶、中介人和平台角色?誠然,國際大氣候在變,但國家對改革開放的堅持卻一直非常穩定,並確定以國內及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來推動經濟發展。在面向國際市場的外循環部份,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我們一直以來擁有的包括簡單低稅制、資金和各項生產要素自由進出、法治精神、司法獨立等優勢,可望令香港的門戶、樞紐和優質平台的角色,發揮更關鍵和積極的作用。

面對內地經濟持續發展,香港是否能在與眾多鄰近城市的競爭中保持優勢?其實這就是問,我們的發展方向是否正確?速度是否夠快?一直以來,不少人將香港與其他城市,做不同類型的「雙城記」式的比較。然而,香港面對的不是「雙城記」式的競爭,而是「百駿競逐」的比拼。全世界的城市都在全力發展,力爭更多的資金、人才、科技和尖端研究等生產要素匯聚,讓經濟能多向度、多層次地蓬勃發展。

讓香港發展方向走在成功的途上,是我們必須全力推動的事情。我們未必能完全臚列出未來勝出的行業,卻能鎖定正確的發展方向。

粵港澳大灣區將提供多元且發展迅速的龐大市場,香港和灣區內的兄弟城市都能發揮重要的角色,推動整個灣區的全方位蓬勃發展。既可以為金融、創科、高端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提供更完備、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區內居民提供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環境優美、文化豐富的生活環境。

香港昔日的成功,除了因為緊貼市場的發展與需要,也有賴港人不畏困難、靈活變通的實踐態度。我對香港未來的發展仍然充滿信心,只要方向正確、與時並進、前瞻部署,香港定可譜出燦爛篇章。借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的典禮上所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要我們一起努力,在百花競艷中繼續發揮好自身的獨特性和優勢,並在謀求香港發展的同時,也促進區內兄弟城市的共同發展,香港仍會是造就傳奇的城市。

2020年10月18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