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財政司司長

司長隨筆

應對新常態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已超過半年,隨著疫情的起伏,連串社交距離及限聚等防疫控疫措施一再調整,無可避免對經濟造成嚴重干擾與打擊。無論是管控疫情的難度抑或經濟衰退的壓力,都較原來預期的更嚴峻。故此,上星期我們調低了對今年全年經濟預測,由原來的-4%至-7%,調低到-6%至-8%,是今年第二度下調對經濟的預測。在作出這估算時,我們已計及政府兩輪防疫抗疫基金及財政預算案的紓困措施,所涉金額合共約2800億港元,這數額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0%,對經濟下行提供了約5個百分點的緩衝作用,其中保就業計劃亦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企業在這低潮中的裁員壓力。

不過,受疫情打擊、環球經濟深度衰退及中美摩擦升溫的困擾,香港這次經濟衰退的深度和時間也超出預期,嚴重困擾著不同範疇的企業和打工仔。就以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為例,近月持續轉差,打工仔的痛感早已超越了2008年金融海嘯的水平。而個別受到最直接衝擊的行業,例如餐飲、零售及旅遊等服務業,痛感可謂更強。

經濟何時見曙光? 從內部情況來看,關鍵是防疫抗疫工作,本地感染的新增確診個案何時大幅回落,巿民生活和經濟活動可逐步恢復正常。從外圍環境而言,則要看海外國家的控疫情況何時見效,以及中美關係往後的發展。今年第二季,歐美以至鄰近的新加坡,經濟均陷雙位數的負增長,且疫情時有反覆甚至未有受控跡象,短中期經濟前景難言樂觀。

未來一段時間,人類社會必須適應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新常態,我們需要「兩條腿走路」:有效控疫和力保經濟。觀乎各地經驗,如果僅透過嚴厲的社交限制和個案追蹤,即使能抑制疫情蔓延,卻未必能中斷傳播鏈,期間卻會為已處於水深火熱的經濟增添下沉的壓力。要成功抗疫,具備進行大規模檢測的能力和有足夠的隔離和治療設施,是重要前提。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下,特區政府在這兩方面的能力和容量將會很快得到大大的提升。近期我們已加強為高風險群組進行檢測,下一步希望透過普及的自願檢測計劃,盡最大可能找出有病徵和沒病徵的感染者,並提供即時的隔離、治療和護理,中斷潛在傳播鏈,盡速讓市民恢復安全的出行與生活,從而最大程度恢復經濟的動力。疫情受控,我們才有條件恢復與內地以至其他地方的往還,經濟才能有力地恢復。

過去兩輪的防疫抗疫基金及財政預算案的紓困措施,已令政府2020/21的預算赤字增加至近2,900億元,財政儲備將由今年三月底時的11,000多億降至8,000多億港元。這還未計及今年度政府的稅收和賣地收入肯定會減少的影響。目前第三波疫情未完,專家們估計冬季還可能出現另一波疫情。以近日新西蘭奧克蘭為例,在一段頗長時間「零確診」後又再次出現感染個案。即使有疫苗出現,亦非一年半載可以把問題解決。面對如此困難和極不確定的局面,政府需要在財政上審慎行事,在透過財政措施紓緩企業及市民壓力時,須確保公帑運用得宜,也要盡力避免財政儲備急速萎縮,讓我們可持續有能力應付社會所需,以及維護本港的金融穩定。至於防疫抗疫方面所需的資源,例如設施、檢測、疫苗、人手等,我們必定會充足配備,確保巿民的健康。

特區政府團隊深明各行各業均承受著不同程度的痛感,正研究如何加強支援。然而,這些支援措施能發揮的作用始終有限而短暫;唯有盡快重啟經濟,才能協助大中小企和打工仔恢復正常的收入。

我們也會著力透過具槓桿效益的措施,提供適切的協助。例如,金管局最近聯同「銀行業中小企貸款協調機制」,再次延長「預先批核還息不還本」計劃下貿易融資貸款還款期90天。相關協調機制至今已推出四輪支援企業措施,除了「預先批核還息不還本」計劃,還有延長貸款還款期及貿易融資貸款額轉為現金透支額等。截至今年六月底,銀行業為支援企業客戶已經批出超過42 000宗相關申請,涉及金額超過5,000億港元。

2020年8月16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