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財政司司長

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匯率與民生

過去一段時間,美元兌一些貨幣包括日元和澳元都貶值了不少,大家去日本和澳洲旅行,自然感覺以港元計的旅遊開支增加了。雖然旅遊消費容易受匯率變化所影響,但旅遊消費在日常生活開支中所佔的比重不高,實際上對本港的消費物價通脹影響不大。

食品價格就不同了。購買食物的支出佔低收入人士的經常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對民生影響較大。大家出外購買來自內地的食品,發覺價錢上漲了,而報章上又經常報導人民幣升值和美元轉弱的消息,往往令人聯想匯率和物價有很直接的關係,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簡單。

大部份零售物價都包含了很大的本地成本因素,例如,租金、人工、水電和其他營運支出。本地成本因素在與服務相關的消費項目中的比重就更大。況且,匯率和入口價的關係亦不是那麼直接和簡單。入口價除了受匯率影響之外,亦要視乎有關貨品的供求情況和供應地的通脹走勢。此外,亦要看一看入口商、批發商和零售商會否將所有成本上升都轉嫁給消費者。

香港通脹近期明顯上升,主要反映在兩大項目上,一是食品價格和外出用膳費用,二是私人住宅租金上升。這兩者帶動了第二季度5%的基本通脹率中的七成。零售食品價格上升主要由於世界食品價格急升所致,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世界食品價格指數今年第二季按年升幅達38%,跟人民幣在同期兌美元的5%升值幅度相比,顯而易見是前者的影響遠大於後者。事實上,世界食品和商品價格上升不單令香港通脹上升,亦令亞洲以至歐美地區的通脹升温。

再看歷史經驗,美元在2002年初至金融海嘯前2008年中一直走低,美國聯儲局編算的美匯指數在這段期間就大幅下跌了26%,但對香港通脹的影響甚微。從2002年到2008年,香港消費物價通脹平均每年僅為0.4%,可見通脹受其他經濟因素的影響更大。

近期有部份評論,特別是在標準普爾下調美國主權信貸評級之後,認為美元勢必轉弱,加劇通脹,政府有必要檢討聯匯制度。大家要明白,政府奉行聯匯制度,不是迷信聯匯,而是建基於聯匯制度是穩定本港金融體系的必然選擇,是便利經貿發展的必然選擇,而穩固的金融和經濟系統是市民安居樂業的基石。

過去一個星期,市場信心減弱,股市和商品市場極為波動,但市場最為關注的是世界經濟前景,歐美經濟會否再陷衰退,而不單是美債是否可靠。美元兌主要貨幣並無顯著轉弱,而美國國債反而價升息跌,顯示國際投資者在風高浪急之際,仍要擁抱美元資產,視美國國債為主要避險工具。我在上星期的網誌已經表示雖然美元在國際獨大並不健康,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美元和美國國債的地位確是難以受到代替的。

有些評論認為,既然人民幣並未全面兌換,港元跟人民幣掛勾是不切實際,為甚麽不採用跟一籃子貨幣掛勾的制度?

香港作為細小開放的經濟體,整體貨品及服務貿易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高達440%,而現時世界上大部份的貿易仍以美元計價,假若港元與一籃子貨幣掛勾,即使港元與一籃子貨幣的匯率穩定,但兌美元仍可能大幅波動,只會增加本港進出口商的匯率風險。

與一籃子貨幣掛勾亦會失去了聯匯制度高透明度、運作簡單和高效率的優點,更不代表本港可以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因為本地息率理論上應該是按籃子貨幣的加權平均而定。此外,若該籃子貨幣沒有高流動性、沒有足夠的市場深度和廣度,或沒有可完全自由買賣的投資工具,即使港元與這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存在差異,套戥機制亦不一定能有效運作,令港息出現波動。

既然匯率和通脹無簡單直接關係,採用盯住一籃子貨幣滙價的方法來降低通脹,效用成疑。新加坡就是採用類似的匯率制度,今年6月,新加坡元兌美元已較一年前大幅升值13%,但新加坡的通脹亦高達5.2%,跟香港的5.6%相距不遠。況且,匯率大幅升值的副作用是經濟可能急速降温,對民生影響更大。

面對環球金融市場大幅波動,我們當然要提高警覺,但絕對不能藥石亂投,我們一定要對症下藥。今年財政預算案已推出一系列措施幫助市民抵禦通脹。近幾個月世界食品價格已穩定下來,只要趨勢持續,本地食品的上升壓力在未來幾個月會有所減少。在政策方面,政府會確保食物供應穩定,亦會為樓市降温,嚴防信貸過度擴張,以及採用審慎財政政策,盡力紓緩來自內部的通脹壓力。從中長期角度,我們必須不斷提升生產力,以紓緩部份通脹壓力。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市場一直運作暢順有序,銀行體系穩健、資金充裕,我們絕對有能力應付各種市場的波動和資金大進大出的情況。我再一次重申政府無意亦看不到有需要對聯繫匯率作出任何的改變。聯匯制度一直行之有效,是本港金融和貨幣穩定的基石。我們展示對聯繫匯率制度堅定不移的信心,更是防止投機者在金融動盪時,豪賭本港匯率制度改變的有效方法。我們千萬不可以輕率從事,將香港的金融長城自我破壞。

2011年8月14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