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財政司司長

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從《清明上河圖》到《翠玉白菜》

電子動態版的《清明上河圖》剛在香港掀起了一陣熱潮,吸引了近百萬觀眾觀賞。香港市民真有眼福。三年前,宋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本走出故宮運到香港展出,機會難逢;這回,上海世博中國館的「鎮館之寶」、高科技動漫化的《清明上河圖》第一次到外地展示,又拿到香港來。這不能不說是對港人的厚愛。

我到上海世博參觀時,也到中國館觀賞過創新的《清明上河圖》。它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那氣魄,一是畫面的氣魄,那超大的畫面有逼人的鎮懾力,讓你知道什麼叫氣勢逼人;二是內容的氣魄,宋朝汴京細緻逼真的繁華撲面而來;三是創作者的氣魄,從中你可以知道什麼叫「敢想、敢幹」。從一個五米多長手卷想像並且製成一個一百二十幾米的作品,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你不由得不用廣東話驚嘆一句:「咁都得(這樣都可以)!?」。

廣東人對自己的忽發奇想愛說「想吓都得啩(想一想可以吧)!?」,這一般是說不太認真的奇想,一瞬間的白日夢,多半不會切切實實去實現。這樣的奇想不是誰都有的,很多人老實得「諗都唔敢諗(想都不敢想)」。如果連想都不容易,做就更無從提起了。讓《清明上河圖》動起來的「敢想、敢幹」因而十分難能可貴。

故宮博物院內不能拍照,這是我在參觀後會見記者的情況。

說起國寶,使我想起八月底以「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榮譽主席身份訪台時,到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參觀。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豐富,不可能看得完,我主要是看了其中一個常設展,就是「天人合唱──巧雕玉石展」。

所謂「巧雕」,就是「量材就質」,行內話也是「俏色」、「巧色」,就是巧妙利用玉石本來顔色、質地的技巧。玉石難得通體色澤一致,白璧無瑕,因而難能可貴。如果其中夾雜其他色澤,會讓人遺憾。可是有經驗的玉雕藝人卻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利用玉石的不同色彩分布,雕刻不同形象,仿如天造地設。中國的玉文化發達而獨特,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就懂得「量材就質」地雕玉了。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天人合唱──巧雕玉石展」真令人嘆為觀止,很多人去到,非要看《翠玉白菜》不可,這就有如到了巴黎羅浮宮一定要到《蒙羅麗莎》像前「膜拜」一樣。這是清朝器物,工匠巧妙發揮玉石綠白混雜的天然材質,最大限度利用資源,雕出渾然天成的白菜和蚱蜢,布色配搭之巧妙,令人擊節讚賞。

這不僅可見工匠之巧手,更能窺探中國文化的啟學精神,品味出中國自古以來對人與大自然間均衡、和諧的追求。中國人幾千年來以農立國,一貫敬畏天地,尊重大自然的賜予,不敢浪費資源,這亦成為美學的重要理念。表現在玉石工藝上,就是「量材就質」的設計和工藝理念。

其實,「天人和諧」、「量材就質」這樣的理念,何止限於玉雕工藝?又何止限於古人?在《清明上河圖》,處處可見到這些理念表現在日常生活中。今天,這樣的理念看來不僅可以運用到環境問題方面,還可以對其他種種挑戰有所啟示。

2010年12月5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